目前北京低于区域均价的新楼盘层出不穷,这些低价入市的楼盘,多半成为市场的的追捧对象。购房者看到那些低价楼盘,积攒了近一年多的观望和理性,轻而易举的就被击破,于是购买者众,甚至再次出现了让开发商偷着乐的排队购房的局面。据笔者了解,去年至少在远洋沁山水及首城国际中心,出现了久违的购房排队者。那些人可不是托,是完完全全的真实购房者。由此看来,低价楼盘还是颇有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是爆发式的出现。
多年来饱受高房价折磨的购房者,一看到那些低价销售的楼盘,眼睛里只有楼盘的价格,对楼盘的选择的依据则全部建立在价格指标上。同时,开发商采取和周边楼盘类比的手段,让购房者感觉到如果购买他们的这些低价盘,能够赚到好多的便宜。比如最简单的就是首城国际中心,周边在售楼盘都超过1.5万元/平米的时候,这个项目开盘时只有1.3万元/平米,通过价格直观对比,就能让购房者感到心潮澎湃了,能够买到房子就会百感幸运。
去年那些低价楼盘良好的市场效应,让越来越多的楼盘,开始加入低价销售的大军中来,北京楼市大有低价新盘奔涌而来之势。开发商低价售房肯定是好事,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购买成本及压力。但对于购房者来说,低价是否真的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好房子,我看事实并不简单。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那些能够降低身段低价销售的楼盘,几乎均为纯新盘或老项目的新一期。很少看到某栋楼座销售了一半,剩下的楼座开发商就大发“慈悲之心”降价销售。开发商之所以不愿意这样销售,除了其冠以的怕老业主维权外,其实更深层次的因素则是,如果老项目直降销售的话,他们可能真的会赔钱。最为突出的案例就是,两广路某项目,2007年销售楼座的价格仍旧维持在2万元/平米以上,去年底新开的楼座就以1.1万元/平米的价格出手。原因何在,则是两个楼座的建筑成本有了差别,并不是开发商发善心真的大降特将了。
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是完全可以开发出超低价的楼盘。目前,还没有听说到那个超低价的楼盘是赔钱销售的。即使他们制定的价格再低,其合理的利润还是可以保证的。按照这个逻辑倒推的话,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情况的。销售价格很低,同时还要保持合理的利润,在土地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开发商节省的则只有建安成本。建安成本中的诸如水泥、钢筋及建筑工艺等方面的内容,普通购房者是无法获知的。这些成本如何,只能凭借开发商的良知来把控了。
在这里,并不是抨击那些低价销售的房子质量差。但事实上,一个我们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则是,去年及今年出现的那些所谓的超低价房,可能都是一些建安成本并不高的房子,至于质量如何,购房者自己完全可以判断。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所谓的低价销售的背后,北京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很差的建筑垃圾。到目前我都无法想象,将4米分成两层的超低价房子,顶层该如何住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个1米的顶层,好像只能爬着进去睡觉了。
开发商们开发低价房看似顺应政府号召,甚至有的开发商还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表示,低价销售让他们日子很难过。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冷静的坐下来,进行理性分析的话,就会看到低价房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有开发商就明确表示过,房子售价低了,建安成本肯定是要降下来的,而且还会通过园林、配套等方面的建设来弥补其利润的不足。在这个时候,政府部门的监管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政府的监管视同儿戏,或者和开发商沆瀣一气的话,或许真的有可能盖出“水帘洞”的房子。
对于购房者来说,他们购买低价房并不是就意味着购买低质房。开发商在维持其高利润心态不变的局面下,低价房很可能就等同于低质房。当钢筋、水泥都最后硬化成坚硬的建筑的时候,当购房者无法获知深埋进去的建安材料品质的时候,政府监管部门就应该理直气壮的站出来。其实,这个也是他们的职能所在,如果2008年—2009年底的低价房中出现了质量很差的房子,我们除了对开发商的追求高利润的心态批判外,同时挨板子的是不是也需要加上政府主管部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