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闲时刷微博,注意到最近一种甚是流行的“宝宝语体”——宝宝只是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有没有人请宝宝看电影呀,给宝宝发个红包呗……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以显露幼稚来索取怜爱的习惯。看了近几周的《我们15个》剧情,深觉微博上流行的低龄化、稚童化的自我期待在平顶之上也有迹可循。
这种迹象在哈雷骑士郑义上山后的剧情中尤为突出。他“拆除炎恩小屋”的提议,引发了小宝和琳达的争吵;他“规律作息”的提议,激起了彬子的强烈反对;平顶一贯低效的民主讨论、各执一事的散漫现状,也触碰了他的忍耐极限。这些事看似毫无关联,不过是普通的争执罢了,而其中暗含的,恰恰是长不大也不愿长大的宝宝心,以及站在自我角度的、狭义的、不成熟的“原则”与“理论。”
庆幸空间给了我旁观的距离,让我把“平顶之上”的琐碎剧情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排除异见:唯我独尊的娇宠心理
http://mmbiz.qpic.cn/mmbiz/FKMZo0EfibICWnEECgAqZnfXXfaO0xUzpGqt95UzFjYglltukLR9ibdgmbeApajcj14ljJFE3wQHSv3P6icqLialu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回放了几遍小宝和琳达之间的争吵,随手记下了几则交锋话语——面对郑义“强拆炎恩小屋”的行为,琳达与小宝的看法有所不同,小宝一点即燃:“你不要跟我有任何的反驳,这样会显得我很小心眼。你要完全顺着我的观点来,不然我就不再跟你说话了。”他蛮横地剥夺了琳达表达不同看法的权利,原因不在于观点之正误,而在于争执贬低了他的形象。并以“不再跟你讲话”为威胁,要求对方必须顺着自己的意图。光顺着还不行,程度上必须得是“完全顺着”。仔细揣摩小宝的言辞,尽管是怒火上头的气话,依然完整地暴露了他唯我独尊的娇宠心理——必须顺着我、让着我,必须以我为中心,迎合我的观念。在小宝的观念中,这就是他的话语方式、思维习惯、个性特征。
如果是个六七岁的稚童奶声奶气地吐出这番话,倒还可理解。但一位二十七岁的男青年脱口而出这样理所应当的观点,不免使人瞠目结舌。打量身边,你会发现小宝不是个例,以成熟外壳包裹着稚童般娇心者大有人在。说实话,很为一群三十多岁的壮年男子矫揉娇嗔地以宝宝自称而感到肉麻。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恶搞,更倾向于赞同它迎合了人们潜意识中低智化、不讲理、索求溺爱的娇宠心理。
相比于讲理的絮叨、妥协的委屈,被娇宠自然是快意无穷的,唯我独尊更能给人带来上瘾般的享受。这个时代有一种特殊的价值颠倒癖好,习惯于视幼稚为可爱,拿无知当个性,不管“宝宝体”听上去多么矫情,只要能跟“个性”蹭点边,就有十足的正当性。如果借“个性”之名,理直气壮地继续下去,结果便是年轻人永远不能完成社会学中所说的“离母离父的心理过程”,即便远离了父母独处平顶,依然会向身边其他人索取娇宠。
只可惜,平顶不会主动迎合他,素昧平生的居民更不会一味地取悦他,能够为小宝提供无限娇宠的只有鬓发渐白的父母。小宝,是网友基于他姓韦而赠予的一个昵称,只是一个代号而已,绝不附带着享受群体宠溺的特权,绝不意味着可以理所应当地长不大。
特立独行:与社会规范协调的困难
http://mmbiz.qpic.cn/mmbiz/FKMZo0EfibICWnEECgAqZnfXXfaO0xUzpGiaLXNv2iaReQIVz4DibFC8jKaLtbkAOjewqibEaLPrU8fWOgGSnrVCCs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作为平顶的改革者,郑义提议要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高效打扫烂尾残局。但对于厌恶束缚的彬子而言,规律与限制,显然不在他的容忍范畴之内,他当即表示反对。随后的会议上,众人皆围桌讨论,他独守着缝纫机。这种游离于群体之外举动并不稀奇,平顶数月的生活中,彬子留给众人的印象便是特立独行。
一直以来,“特立独行”是颇受宣扬、广得赞美的一种个性。经由文学家们的描写,特立独行者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身怀不凡之技,对喧闹的人堆、嘈杂的群居感到不适,难以融入任何群体。他们所表现出的叛逆姿态,是对社会规矩、俗世条例的抗拒,很有一种孤傲英雄的气质。打人们身侧走过,其桀骜不逊的风骨能轻易唤起惊叹。它所对应的,是才气与傲骨。龙应台也曾说,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勇气、道德就越多。
但不管特立独行者被涂抹得多么有魅力,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他与社会规范协调困难。这种人通常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洁癖,行为上总是缺乏弹性。但在年轻人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扮演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实现与团体的协作,又不得不对自我的性格进行调整。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天生如彼得大叔、胖虎般随和。在成长的磨合中,由于个性差异而与团体的共性协调困难,并不罕见。
有的协调困难,是尝试多年而不得。有的协调困难,则是从未尝试而拒绝。表现在特立独行上,便是有人阅尽世相后因厌倦而特立独行,有人则只是因拒绝调整自我的封闭、消极憎恶社会规范的偏激而特立独行。对于后者,需要的是疏导压力、卸下防备、陪伴成长,而不是过度地吹捧赞美与宣扬。我并不赞同“特立独行的人越多,社会的才气和道德就越多”之说,倒觉得特立独行的人多了,以协同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分工将形如一盘散沙,个体间难以协调,社会规范毫无约束力,公共管理上则是各自为政、离群索居。
更进一步说,如果因畏惧性格与环境磨合所带来的痛感与不适,而以特立独行的方式选择回避,其实是对成长的回避。在以才气傲骨标榜个性之前,不妨诚实地问问自己,究竟是出于什么特立独行,你所拒绝的,究竟是人群的庸俗,还是成长的痛楚。你所守护的,究竟是高洁的志向,还是脆弱的心灵。
http://mmbiz.qpic.cn/mmbiz/FKMZo0EfibICWnEECgAqZnfXXfaO0xUzpA17eacmW0Zxh7ZSMrtESuFpLXDPib13qSrFicmPMqMbpFcFAt30IGL4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mmbiz.qpic.cn/mmbiz/FKMZo0EfibIAtHUZsvGf8nQFdJg26ZwicCa4icUDghLreuzfsuoQ9HG95B7jFJB8yqZCjCic8XPtHDEVG9TP91gPv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