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的爱情是我们的盲区

(2014-03-04 08:04:39)


 

:布景和时代不同,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与我们今天并无不同,一样是好起来如胶似漆不给对方空间,恨起来咬牙切齿不给对方机会。一样是如我们这般琐碎和平凡,在无数次的磨合中学会尊重和接受对方的不同点,从爱情变成亲情,又从亲情变成那种害怕失去对方的生死依恋

曹 林

 

如果没有热播电视剧《父母爱情》的提醒,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注视和思考自己父母的爱情。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最熟悉的人,爱情更是一个天天挂在我们嘴上的显问题,可我们对父母的爱情,却是如此的陌生。郭涛和梅婷倾情演绎的这段故事,跌跌撞撞中相伴一生,吵吵闹闹中相濡以沫,也唤醒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爱情的关注,引着我们突破盲区,而把目光投向了我们父母的情感生活。

我们不愿提及父母的爱情,是因为潜意识中觉得他们那个时代没有爱情,或那个时代的爱情很落后很老套。年轻人会习惯以自己生活的时代为中心,去想像那个时代:没有玫瑰、巧克力和烛光晚餐的爱情能浪漫吗?保守传统社会环境下的爱情能自由吗?物质匮乏情况下的爱情能幸福吗?

《父母爱情》通过江德福和安杰传奇却又平凡的结合,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当然能。人类文明的进步飞速,可人性的进化无比缓慢,今天的人与数千年前的祖先在人性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而爱情基因又是人性中最稳定的。你读不懂某个时代、某个民族、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风俗人情和历史,但一定能读懂他们的爱情故事。虽然安杰和江德福的爱情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家庭成份的冲突,时代背景的纠结,特殊职业的影响,但这些都只是爱情的布景罢了,他们的爱情与我们今天并无不同。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一样是好起来如胶似漆不给对方空间,恨起来咬牙切齿不给对方机会。一样是如我们这般琐碎和平凡,在无数次的磨合中学会尊重和接受对方的不同点,从爱情变成亲情,又从亲情变成那种害怕失去对方的生死依恋。

我们平常不大能读到父母的爱情,因为父母不会在我们面前表现他们的爱。中国父母在自己子女前尤其内敛,不会秀恩爱,他们已经通过婚姻将爱情变成“过日子”,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自我,而一切以儿女为中心:生子、教育、养家、买菜、做饭、给孩子带孩子,当然,还有吵架。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讲,他实在受不了自己的父母整天在家里吵架,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能吵得不可开交,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好像就没停过吵。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朝父母大吼:真不知道当初你们怎么能一起结婚的,实在过不下去,不如早点儿离了算了。

朋友说,等自己恋爱、成家、生子过日子之后,才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后悔当年把“离婚”说得那么轻率,吵架跟爱不爱彼此没有关系。安杰和江德福的爱情,不就是这样?有的父母是吵架,而有的父母则是习惯无话可说,我们也常常不理解这种沉默,等长大了懂事了才明白,爱情有时就是这种“舒适且不尴尬的沉默”。

年轻的我们,在父母面前真的挺自私。意识不到父母的爱情,有时是源于我们不愿接受父母的爱情。因为爱情排它的,是两个人的事,容不了第三个人(而不仅仅是容不了第三者)。可从我们记事起,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三个人之间的事,而且这三个人的关系,是以作为孩子的我们为中心的。在我们自私的意识中,父母的存在,就是为了养育我们而存在,而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父母最开始的故事其实与自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我们只是父母爱情的产物。我们的记事中多会有这样的经历,指着爸妈的结婚照片问“当时自己在哪里”、“为什么拍照时不带自己”。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多是一笑,那时,不谙世事的我们,根本无法容忍父母竟瞒着我们或丢下我们,而去过“两个人的生活”。

感谢《父母爱情》的导演,创造了一个让我们穿越认知盲区而去读懂父母爱情的机会。我们习惯去看各种关于爱情的心灵鸡汤,却不知道父母也许是我们最好的爱情导师。读懂了父母的爱情,会更爱自己的父母,也更珍惜自己的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