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省政府投入”只是一种公益幻觉
曹 林
年底毕竟是年底,各行各业都在盘点得失,教育界也不例外。据《楚天金报》报道,武汉市有关部门近日举行了“民校创名校”理论研讨会,有关负责人在评价该市民校时称:发展民办教育,打破了政府单一的教育投资体制,扩大了教育资源,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目前,武汉市民办中小学在校学生已达7万多人,为政府节省教育投入20多亿元。(12月21日《楚天金报》)
可以看到,“为政府节省教育投入20多亿元”,似乎成为该市评判民办教育功绩的一个价值核心——不仅武汉市,很多地方盘点丢失时都喜欢用“节省多少投入”作为评判某项公共事业的标准,笔者觉得这很不合适。公共财政来自民税,公共权力来自民赋,老百姓油米柴盐才是公共行政的中心,只有“为老百姓日常支出节省了多少”才是评判某项公共事业功绩的价值核心。而“节省政府投入”只是一种公益幻觉,它不能成为某种独立、自足、终极性评判标准。
也就是说,评判民办教育的存在功绩,要看它有没有在提高教育机会的同时节省了百姓的教育支出,“节省政府多少投入”必须能换算为“节省百姓多少支出”——关注“政府投入”还是“百姓支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纠缠,而是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官本”还是“民本”。
有人要说了,政府作为服务机构是没有独立财政的,政府投入还不是来自民税,节省政府投入不也是为老百姓省钱吗?这种思维是不对的,确实,公共财政来自百姓纳税,但老百姓为什么要纳税啊,因为许多产品如果私人去生产,价格会非常昂贵,政府统一供给才有效率——纳税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公共品。所以公共财政不是用来节约的,而是用来最大效率地供给“让老百姓觉得省钱”的公共品,“节省日常支出”是公共财政的终极价值。如果“节省政府投入”并不能带来“节省百姓支出”,公共财政节省得毫无价值。
一个人省吃俭用是为了买一个节水器,可买来的节水器节不了水,“省吃俭用”还有什么意义?
从根本上说,老百姓不会关心政府怎么节省投入,只会关心公共政策能不能让自己节省支出。《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做过一个调查,在“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国民感觉下,90%以上的公众呼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让老百姓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才是公共财政的最大价值,远离民生的节省有什么意义呢,难道省下来支撑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在当下的体制中,“节约政府投入”是靠不住的,是难以捉摸的公益幻觉,谁也不能保证“节省的钱”会用在老百姓身上,只有最终能体现在“节省百姓支出”上才可以把握。
审视我们的许多改革,正是陷入了“节省政府投入”的公益幻觉中。医改,市场化确实节省了政府不少投入,仿佛提升了公益价值,可这种“节省”的代价是药价高得离奇,个人医疗支出飙升,很多人进不起医院了;教改,产业化确实让政府的教育投入压力减小了,可学费涨了N部啊;还有高速公路建设,政府为了节省支出采取“贷款修路”,可缺少规范的市场化让许多地方发展陷入了收费站的围困——为了摆脱这种围困,前段时间某地政府不得不耗巨资修建了一条“绕行的免费公路”,这种“绕行的免费公路”不正是对“节省”最好的嘲讽吗?不但没有节省,为“绕行”还花了更多的钱。一项涉及到公共品供给的改革,必须以“节省百姓支出”为价值评价核心。
回了武汉市民办教育的评价上来,如果民办教育没能让老百姓的教育支出减少,节省了再多的政府教育投入,也是无意义的。
可以看到,“为政府节省教育投入20多亿元”,似乎成为该市评判民办教育功绩的一个价值核心——不仅武汉市,很多地方盘点丢失时都喜欢用“节省多少投入”作为评判某项公共事业的标准,笔者觉得这很不合适。公共财政来自民税,公共权力来自民赋,老百姓油米柴盐才是公共行政的中心,只有“为老百姓日常支出节省了多少”才是评判某项公共事业功绩的价值核心。而“节省政府投入”只是一种公益幻觉,它不能成为某种独立、自足、终极性评判标准。
也就是说,评判民办教育的存在功绩,要看它有没有在提高教育机会的同时节省了百姓的教育支出,“节省政府多少投入”必须能换算为“节省百姓多少支出”——关注“政府投入”还是“百姓支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纠缠,而是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官本”还是“民本”。
有人要说了,政府作为服务机构是没有独立财政的,政府投入还不是来自民税,节省政府投入不也是为老百姓省钱吗?这种思维是不对的,确实,公共财政来自百姓纳税,但老百姓为什么要纳税啊,因为许多产品如果私人去生产,价格会非常昂贵,政府统一供给才有效率——纳税是为了获得廉价的公共品。所以公共财政不是用来节约的,而是用来最大效率地供给“让老百姓觉得省钱”的公共品,“节省日常支出”是公共财政的终极价值。如果“节省政府投入”并不能带来“节省百姓支出”,公共财政节省得毫无价值。
一个人省吃俭用是为了买一个节水器,可买来的节水器节不了水,“省吃俭用”还有什么意义?
从根本上说,老百姓不会关心政府怎么节省投入,只会关心公共政策能不能让自己节省支出。《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做过一个调查,在“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国民感觉下,90%以上的公众呼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让老百姓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住得起房”才是公共财政的最大价值,远离民生的节省有什么意义呢,难道省下来支撑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在当下的体制中,“节约政府投入”是靠不住的,是难以捉摸的公益幻觉,谁也不能保证“节省的钱”会用在老百姓身上,只有最终能体现在“节省百姓支出”上才可以把握。
审视我们的许多改革,正是陷入了“节省政府投入”的公益幻觉中。医改,市场化确实节省了政府不少投入,仿佛提升了公益价值,可这种“节省”的代价是药价高得离奇,个人医疗支出飙升,很多人进不起医院了;教改,产业化确实让政府的教育投入压力减小了,可学费涨了N部啊;还有高速公路建设,政府为了节省支出采取“贷款修路”,可缺少规范的市场化让许多地方发展陷入了收费站的围困——为了摆脱这种围困,前段时间某地政府不得不耗巨资修建了一条“绕行的免费公路”,这种“绕行的免费公路”不正是对“节省”最好的嘲讽吗?不但没有节省,为“绕行”还花了更多的钱。一项涉及到公共品供给的改革,必须以“节省百姓支出”为价值评价核心。
回了武汉市民办教育的评价上来,如果民办教育没能让老百姓的教育支出减少,节省了再多的政府教育投入,也是无意义的。
前一篇:挖煤助学:被过度开发的民间道德
后一篇:银联将为霸道支付昂贵道德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