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芬克的《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 -
从少华处借了四本评论教材,分别是胡文龙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和《新闻评论教程》,吴庚振的《新闻评论学通论》,还有芬克的《冲击力》。翻了前面三本,一点看下去的胃口都没有,只看了目录,就被芬克的书吸引了。
仅看完前三节,自己的评论观念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严格来说应该是打击,自信心遭受强烈的打击:写了那么多社论,可对照芬克提出的社论撰稿人标准,自己是没有资格写社论的。
沉浸于这种悲观情绪中,以至于散步时好几次差点被车撞上(以前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收步回家--这种状态下继续走的话,真会英年早那什么的了。
芬克的书中说了些什么呢?信手拈来几句。
社论写作远不是另一种生财之道。它是一个投身于公众利益和公众服务的职业。
在评论写作过程中,搞好报道和调研;充分掌握事实真相和了解各种相互冲突的观点;把手头的问题考虑透彻,然后进一步鼓足勇气开始动笔,这时,实际上你简直可以这样写:“听我的,,,,这样就对了。”
大学刚毕业不太可能得到一份撰写社论或专栏评论的工作。你先得要有丰富的经验。《广播新闻道德守则》中明称:分析、评述和社论必须由那些资质、经验和判断力都合乎要求的人来撰写。
社论撰稿人应当以证据的力量以及对公众利益的深入思考为基础,来从所述事实中得出公正结论。
社论撰稿人应当有勇气树立牢固的信念,决不写任何有悖自己良知的东西。许多社论版上的文章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健全的集体判断只能通过健全的个人判断来取得。应当尊重经过深思熟虑的个人意见。
社论撰稿人存在的理由只有一个:他对某个问题有明确的看法,在该问题上他见识广博,比一般人要知道得多。
如果你是飞盘或呼啦圈的发明人,那一辈子有一个好点子就够了。但是如果你是一家小型日报的评论撰稿人,那一个好点子还不足以给你带来一顿午餐。你得有13个好点子,而且还是在一个星期内。
你所选择的评论议题必须主要来源于读者的需求和愿望。
评论撰稿人应当列一份在自己社区内能“促使好事发生”的议题清单。
不应允许任何撰稿人坐在社论部办公室里年复一年、月复一月地自我冥想。他应该走出去同人们接触。
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社论撰稿人必须对报纸的议题处理有所增益。不要仅止于对消息版的内容加以评论,应该进行能给读者以“附加值”的报道。报道给你的社论写作带来权威性,,,,撰稿人带有激情,但是如果你进行报道,你就拥有了表达激情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