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邵夫子的背影

(2012-09-18 14:24:46)
标签:

原创散文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原创散文

邵夫子的背影

 

/余子愚

 

1

 

想写写邵雍,写写安乐窝,已经很久了。来洛阳求学的第一天,就曾路过邵雍故居,81路公交车从龙门大道疾驰而过,“安乐窝”和“邵雍故居”几个大字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我心下一动,有几分不解,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国人的含蓄性格而言,一般不会这般明目张胆地炫耀自己生活的地方,并美其名曰“安乐窝”。

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师院院长发表讲话,说我们很幸运,来到“安乐窝”求学。我心下又一动,是啊,安居乐业,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后来,了解了“安乐窝”的来历,对邵雍先生有了更多认识。邵雍,生于1011年,卒于1077年,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大学里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我对邵雍最为推崇。可以说,邵雍是第一个能够完整推演宇宙的诞生和消亡的哲学家,而且算出了宇宙历史的时长。这里转述一段详细的介绍:“邵雍按照象数,把天地从始至终的过程区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实际上就是一年的放大(年十二月,月三十日,日十二时辰,一时辰三十时分),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邵雍断定,世界的历史,以此为周期,由兴盛到衰亡,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天形成于元的子会,地形成于丑会,人产生于寅会。人类历史发展到第六会巳会,即尧之世,达到了兴盛的顶点;从午会即第七会开始,便由盛而衰,这是夏、商、周到宋的历史时期;到了亥会即第十二会,天地归终,万物灭绝。另一元,也即再一周期又将开始。在一个周期内,历史是退化的,由尧至宋,经‘皇、帝、王、霸’四个阶段,一代不如一代。”

邵雍认为,天地万物皆可用数字表示——“象皆可为数,数可转为象”,如此这般,“以达乎万物之变”的乾坤大挪移。邵雍把阳爻(—)定名“天根”,阴爻(--)定名“月窟”,在人类世界第一次用阳爻“—”与阴爻“--”之间有规律的变化形式,排列并画出《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

在他的《伊川击壤集》中,有一首著名的《观物吟》诗:“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诗艰涩难读,释解即是:三个阳爻即乾卦“|||”,与一阴伏于二阳之下的巽卦“||¦”相配,天乾荡风组成复卦“|||||¦”,能观见月窟“¦”;三个阴爻即坤卦“¦¦¦”,与一阳伏于二阴之下的震卦,地坤逢雷组成复卦“¦¦¦¦¦|”,可识别天根“|”。而穷追天根“|”与月窟“¦”的变幻无穷,就可观察乃至预知万物乃至人事在象(图像)与数(数码)之间的相互变易。

 

2

 

邵雍之所以选择定居洛阳,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喜爱洛阳。相较于当时开封作为政治中心的首都而言,洛阳能够远离政治的漩涡,思想较活跃,言论较自由。此外,洛阳当时的消费水平相较于首都开封而言较低,应该也是邵雍考虑定居洛阳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这不仅仅是顾况针对白居易的一句戏言。邵雍是幸运的,他来到洛阳之后,能够幸运地在洛水之南的天津桥畔拥有几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正因为此,邵雍才兴高采烈地命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邵雍定居洛阳之乐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龙门道中作》:“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尝戚戚向平生。卷舒在我有成算,用舍随时无定名。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侯门见说深如海,三十年来掉臂行。”《游洛川初出厚载门》:“初出都门外,西南指洛陬。山川开远意,天地挂双眸。村落桑榆晚,田家禾黍秋。民间有此乐,何必待封侯?”《洛阳春》:“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开花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其中“满目云山俱是乐”、“民间有此乐”、“满城方始乐无涯”,这种种乐事对于邵雍而言是多么自然,多么真诚,亦可见其在洛阳居住且安且乐。

邵雍在洛阳怀古,思今,赏花,咏春。这既是邵雍个人的修为,更与他生活那个时代北宋社会安定的背景有关。邵雍得以隐居在安乐窝中,守着天津桥,守着洛水,安静度日。不必考虑世事的争执,不必考虑战争的威胁。邵雍去世50年之后,北宋灭亡。

 

3

 

邵雍爱牡丹成癖,他在《谢君实端明惠牡丹》中写道:“霜台何处得奇葩,分送天津小隐家。初讶山妻忽惊走,寻常只惯插葵花。”先是赞美牡丹为“奇葩”,自称“天津小隐”,后两句更加重他及家人对牡丹的惊喜:“山妻惊走”,因为平时只是习惯插上一支葵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仅邵雍自己爱牡丹,受其影响和熏陶,其妻子也爱牡丹。

在邵雍《伊川击壤集》中,收入一首其门人张子望的诗《观洛城花呈先生》:“平生自是爱花人,到处寻花不遇真。祗道人间无正色,今朝初见洛阳春。”邵雍亦有《和张子望洛城观花》诗:“造化从来不负人,万般红紫见天真。满城车马空撩乱,未必逢春便得春。”两首诗,一唱一和,相比之下,邵雍之作更见功力:“未必逢春便得春”,真有几分《道德经》辩证法的特点,此“春”非彼“春”,“眼见未必为实。”

作为一个长期居于洛阳的爱花人,邵雍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注入牡丹之中:“牡丹名品冠群芳,况就其间更有王。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吟》)。此诗将北宋时期洛阳人的赏花心态一一道明,对于洛阳来说,只有牡丹担得起“花”的名字,除此之外,其他如桃、李、杏、梅等所开花朵简直不能被洛阳人认可,洛阳花,只有雍容华贵的牡丹可以称得。

根据史籍记载,邵雍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并不憎恶盛开的牡丹,不排斥所谓的“富贵花”,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之,歌咏之,推广之。这种心态值得我们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花开花落的自然之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取生活的哲理,丰富自己的哲学理论,这是邵雍的明智之举。

 

4

 

安乐窝因邵雍而得名,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关于友谊的佳话。邵雍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过从甚密,司马光为其购置园宅,名曰安乐窝,遂自号安乐先生。

邵雍曾作两首《安乐窝中吟》,其一曰:“安乐窝中弄旧编,旧编将绝又重联。灯前烛下三千日,水畔花间二十年。有主山河难卢籍,无争风月任收权。闲吟闲咏人休问,此个功夫世不传。”

其二曰:“安乐窝中春梦回,备无尘事可装怀。轻风一霎庄中过,钧乐数声天外来。日影转时从杖屦,花阴交处傍樽罍。人间未若吾乡好,又况吾乡多美才。”这首诗将邵雍的超然物外之心态完整呈现,邵雍爱牡丹,民间至今尚有其善识牡丹的传说。在花开时节,伴着牡丹花阴,饮酒赋诗,对于邵雍而言,的确是一件美事。“人间未若吾乡好,又况吾乡多美才。”这两句比起韦庄的“洛阳才子他乡老”来说,又增加了几分自信和豁达。

邵雍的确是一位随遇而安的奇人,他并不富裕,也不善于置办家产,对达官贵人朋友的帮助,邵雍也不拒绝,欣然入住,这是多么豁达的生活态度。不穷酸,也不狂傲,人有心赠我,我随意收下,并且“安居乐业”,陶然自得,这或许也是司马光所希望看到的。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里,我们应该感谢邵雍,更应该感谢司马光,没有这种朋友间的纯粹友谊,没有洛水之南的这片土地,这几间房舍,我们哪里去寻找“安乐窝”?更何谈今日的邵雍故居?

文化的价值是无穷尽的,文人固穷,这并非完全正确的说法。如果能够不卑躬屈膝,不谄媚逢迎,不溜须拍马,朋友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体贴。作为文人雅士的邵雍,毕竟为后人留下一片诗意的地方,留下一段邵雍和司马光之间的佳话。

 

5

 

20111012日,邵雍铜像落成。我曾在今年17日和57日,两次走进邵雍故居,第一次有幸捡得一块残破的瓦当,一条龙盘踞其中,龙口似在吞吐一颗珠子,恰逢龙年,我将此看作是邵雍夫子赠与我的新年礼物,精心收藏。第二次又捡到三块残破的瓦当,一块是一朵盛开的牡丹,另两块似乎是太阳的形状,中间一个圆圈,外围是八束朝外放射状的纹饰,就把它当作太阳的图案吧。

当然,这些都不是文物,无非是修葺邵雍故居时使用的仿古瓦当而已,但是对我而言,带有牡丹图案和龙形的瓦当,都是有着很大意义的。

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邵雍远去了,包括他那套哲学体系,除了专家学者稍有研究之外,邵雍的理论更多的成为算命测卦的指导依据。哲学家、文学家、诗人、隐士邵雍,逐渐成为一位半人半仙似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远去,只留下巨大的背影。

站在邵雍铜像的背后,我朝着邵雍注目的前方望去,其思想,其与洛阳,与牡丹,与安乐窝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邵雍带给我们的文化意义,一点点在我脑海中浮现。

 

6

 

邵雍是哲学家,也是诗人,实质是一位生活家。“生活家”,就是那种善于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邵雍推演卦象,思考宇宙之诞生、发展和消亡,推演超出生命的“物理”。邵雍也观赏牡丹,种植牡丹,歌咏牡丹,吟诗作文,并不脱离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秩序。

邵雍是一个聪明人,他不将精力花费在不值得花费的事物上,坦然面对生活。“安乐窝”,与其说是一种诗意的命名,不如说是他的终极追求。世事纷繁,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安乐”二字,谈何容易?!可是邵雍却轻松将“安乐”二字拈出,用“安乐窝”三个字直逼人心!

感谢邵雍,感谢安乐窝,我在这里生活八年,枕着洛水流动的波浪声入睡,伴着邵雍的吟哦,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安乐窝”。

望着新落成的邵雍铜像,我不止一次绕着铜像踱步,并不为了寻找什么,只是在思考邵雍何以成其为邵雍,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并无令人艳羡的官爵,更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是如何获得当世乃至后世人的崇高敬仰的?

一只麻雀飞到邵雍铜像的头顶上,它不鸣叫,我抬头望去,麻雀扑棱一下飞去,邵雍依然无语。宽大的衣袖,凝重的双眸,淡定的表情。倘若邵雍在天有灵,是否愿意看到自己的身体被浇铸在此,迎风淋雨,对安乐窝的变迁“视若无睹”,毫不“痛心”?

好在邵雍是背对自己的祠堂,无论祠堂的面貌如何改变,他是不能回头注视了。包括洛水,阔大的水面,新建的洛阳桥,日新月异的洛阳城,对于邵雍而言,都是“身后事”了。

但是,邵雍的背影,不算健壮的身躯,对我来说,却是值得一次次仰望的。

这世上的事情,有多少是我们能牵挂一生的?无论邵雍是否可以神机妙算,“身后事”,还是随他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