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在走,却不在路上——读余子愚诗集

标签:
他言愚非中国洛阳余子愚文化 |
分类: 诗集评论 |
(2010年5月23日,洛阳龙门石窟,纳兰若容手拿三个瓶子,如同我们写下的虚无的诗歌。)
我在走,却不在路上
文/纳兰若容
余子愚,是我的好兄弟。在第二,三届中原青年诗会上,我们碰过面。因着对诗歌饱有的那份热爱,我们一见如故,交浅言深。祝贺他的第一本诗集的出版。对一个诗人来说,出一本属于自己的诗集,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总结;就是一次诗意之途的短暂休憩。诗集,就是他吐出的蕴含已久珍珠。
拿到这本诗集,我仔细地翻阅了一遍。其中很多诗篇,我都不陌生。在他的博客上,都阅读过。这次的集中阅读,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快感。
我觉得,优秀的诗人有两类。一类是紧贴时代脉搏,诗歌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现实、气息与节奏;还有一类是超越这个时代,等时间的长河临到的时候,这些诗歌依然新鲜夺目。余子愚属于前者。在众兄弟中,他的诗歌最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诗集按时间顺序,分为四辑,分别是现实书、我不能轻易说出那些美好、蝴蝶标本和守夜人之歌。
一、“他已经参与了对现实的改造和构建”(森子语)
他的这些对现实充分展示的诗歌,表达出了我们这一代生存的境况,即“理想在左/生活在右/我在中间/如墙头草/随风倒”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我在走,却不在路上的艰难和悖论。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地寻求出路,“应该扎根土地,长成一棵树,抵挡风往左吹,或往右吹”,在这个年代,他拿出了自己的担当和勇气。陷入俗世的生活,思想开始沙漠化的时候,他依然在坚守和抵抗,并且发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强音,即“一万头雄狮在我体内惊醒,一万头雄狮怒吼的声音”。他对现实,并不是白描和简单的呈现。那些现实的点滴细节,恰切的反应了他的内心世界,那是他最真的情感和经历。在《清醒纪》一诗中,有他使用过的笔名,愚者先生,余一人,清水居士,余子愚,变化着的笔名,哪是身份渴求确认的明证;他曾经用文字记录生活,写个人简史,保留世界的真实,一个声音在深夜呼喊,痴心妄想!从此,我走向清醒。他走向了怎样的清醒呢?我想,应该是现实一步一步紧逼,理想节节败退的清醒吧。诗歌毕竟不能代替真实的生活,不能当饭吃。说的好听点,诗歌不能阻止一辆坦克。但,诗歌,是我们心灵的一片净土。对桃花源的向往,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诗人的向往与追求。在另一首诗歌中,他说,“一只蚂蚁很小,勤奋很大
我知道,他在积蓄着自己从蚂蚁到鹰隼的力量,他在诗歌里遨游,有着自己的清醒与孤独,痛与快乐。作为兄弟,我们享受着有朋友自远方来,喝酒,谈诗,抽劣质烟的快乐.
在第一辑里,不光是沉重的现实。他收录的《萤火虫》一诗,有爱情的温暖甜蜜,有萤火虫照亮被生活钝化的内心。他说,诗歌是一匹瘦马。他率先返回一碗排骨面填充饥饿的胃的现实。他的这些真实的诗歌,不是雷鸣,却有闪电划破天空的明澈与美丽。也许没有复杂的结构,先锋的语言,没有词语陌生化带来的新奇。但却真实,有着酒的甘冽,喝下去,能使人在寒冷之中灼热起来,温暖起来。
二、没有星空,我们能仰望什么
他在《没有星空,我们能仰望什么》中,又坦诚另一种真实,即快节奏,慢思维,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问题。三个月之后,差不多是一个同题诗歌,《在城市仰望星空》里。这种快节奏,没有改变,但思维的慢,已经转变成了混乱思维,迷失内心了。他说,谁此刻孤独,就回到家乡,回到童年。他并没有陷入里尔克所谓的,“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的镜框。我读到了他内心的那份柔软,与赤子情怀。
在群星闪烁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一颗星。但在暗夜里,只有诗人内心的那一颗星还亮着。那是作为守夜人的一颗心灵之星。子愚说,每个人都在文字里找到了自己。这本薄薄的诗集,能撬起了冰冻的心。我看到了我自己。读了诗集,能让人有感触,有话说,能唤醒同时代人的记忆。我觉得这是子愚的诗集的成功之处。
合上这本诗集。我回到了这个题目:我在走,却不在路上.我想,他这话的意思一定是抛弃了所有的道路,他一定是在飞。他的道路是广阔的心灵和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