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文学的印痕》读后记
(2010-03-11 09:59:10)
标签:
诗学笔记中国洛阳余子愚文化 |
分类: 诗学笔记 |
徐涛《文学的印痕》读后记
文/余子愚
我是一个容易食言的人,答应给徐涛先生写书评,却一直未能完稿。一则是岁末年初,琐事多;二则是懒。我曾在一首赠朋友的诗中戏言,要她咒骂余子愚成为一个食言而肥的大胖子。
去年年底收到徐涛先生的《文学的印痕》至今,已翻阅多次,书评写了数百字,一直未收尾。《文学的印痕》内容分为两部分,一为评论,一为作者诗词自选。即一为“言他”,一为“自语”。“言他”所涉信阳诗人作家,大都久闻其名,部分在网上有所交流,我和青年诗人李浩曾在郑州见过一面。
读《文学的印痕》,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学是需要心存一份热爱的,惟有热爱文学,才能无私无怨,才能真心付出。大凡文人,都有一种文传后世,名垂千古的心思,这不仅需要文人写出引领风骚的文章,更需要他人辛苦做嫁衣裳,为其文其人传颂赞美。徐涛是一个具有慧眼的评者,他笔下的作家印象、诗文评论,很平和,却很中肯,不跟风,不胡言,平实的评论文字很能引起读者共鸣。无论是诗坛名家食指、北岛、江河、海子、伊沙等,还是省内大家陈峻峰、吴万夫、田君、温青等,以及青年诗人李浩、小说作家陈翀、诗人刘学友、顾立伟、崔万伟、李森、王大民、李政刚、女诗人周慧勤、青年作家任恩国、校园诗人徐群、李影弟、刘洋、作家余味、环保作家叶榄、农村作者任太高、大款文友常俊等,这些诗人作家身份各异、名望殊同,但徐涛并无偏好,毫不吝啬笔墨,以一颗赤诚之心来推介他眼中的诗人作家及作品。在对文学的热爱面前,每一个作者都是平等的,正如佛言: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通读“言他”的诸多文章,可以看出徐涛是一个有着包容性的评论作家。更令我惊喜的是徐涛“自语”的诸多诗文,这些文字反映了徐涛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故乡、社会、当下和过去。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在徐涛的诗文中出现,表明了徐涛作为一位诗人的熟练书写。带有民歌色彩的《女性系列长诗》更是与传统进行了一次对接,对于当下西化倾向严重的汉语新诗而言,徐涛运用民歌体创作的部分诗歌或许正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诗歌断想》,内容不多,但是闪烁着徐涛作为诗人的智慧之光,正如一枚硬币不可缺少正反面一样,诗人不能一味地埋头写诗,还应思考写诗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诗歌不仅需要抒情,更需要传递一种进步的思想。思想是所有文学作品的灵魂。诸如,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人的尊严得到保证的思想均是进步的思想。相对于我们生活的时代而言,思想正如火焰,烛照现代民主和文明无法抵达的黑暗角落。
从徐涛的诗歌中,我读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对灾难的排斥,他怀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而这正好是一个诗人和作家的良知,我们庆幸徐涛正是心存良知的诗人。
《文学的印痕》是徐涛的第二本书,相信他对文学事业的热爱正如初春昂然萌发的新芽一样,坚韧有力。祝愿兼有诗人和评论家二者身份的徐涛先生有更多佳作问世,这是我们广大读者翘首以待的事情。
2010年1月一稿 3月10日二稿 洛阳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