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余子愚
余子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66
  • 关注人气:1,4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诗人致敬——简评《朦胧诗以后》

(2008-12-21 12:35:46)
标签:

诗学笔记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诗学笔记

向 诗 人 致 敬

——简评《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

 

文/余子愚

 

作为一个与1986年两报大展同龄的年轻人,我自知对中国新诗了解不多,那段诗歌黄金时期,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远离我们。对于朦胧诗以后的诗人,我也只是粗略读过他们的一些诗歌,并没有完整看过他们的诗集。前几天和几个朋友闲聊,曾戏言,我们出生以前的时间就是“古代”,这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却可以说明我们的无知。文学是有着传承和发展的事业,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诗歌也是有着内在的传承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梳理诗歌的历史。

当下的文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评论家喜欢对现代文学作总结,或者眼睛盯着那些炙手可热的小说家或者散文家,而对当下的优秀诗人和优秀诗歌,却很少评论。近年来,年度诗选多少对大量的中国新诗进行了一种筛选,这应该是一种进步。但是这仅仅是对诗歌作品的。对诗人的评论,却只有少量的评论家去评析,大都是个案研究。这对于当下不算少数的优秀诗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2008年1月,一本名叫《朦胧诗以后》的书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局面,填补了当下诗人和诗歌研究的空白,作者刘春为该书拟了一个副标题“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不管诗人们承认与否,中国新诗确实有这个所谓的“诗坛”存在的,尤其近年来网络对诗歌的推动更是波涛汹涌。

这是一本涵盖20年中国诗歌发展历史的诗歌随笔评论集,对20年来的优秀诗人、优秀诗歌、诗歌命名、诗歌事件、诗歌刊物、诗歌选本、诗会、争议、作品等进行了逐一点评。这是一个内心强大的诗人作者用个人的眼光打量着20年来中国新诗的走向,刘春作为一个一直在场的诗人,可谓感之真、受之切。

该书的上卷最为厚重,也是我所认为的该书的精髓所在,“人与诗”罗列了50位诗人和对他们诗歌的评价,刘春并没有一味的褒扬,也没有一味的贬低,他客观地将诗人的禀性和诗人的写作进行了对比。只有优秀的诗歌才能成就优秀的诗人,只有优秀的诗人才能成就优秀的诗歌,这或许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我个人看来,上卷对实力诗人的评论让人叹服,美中不足的是对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诗人关注不多,或许是年龄的原因导致年轻诗人未能写出让刘春读来满意的诗歌,应该不是诗人刘春的阅读视野狭隘。但愿诗人刘春的下一本书能够有对年轻诗人更多的评论。

刘春勇于承认自己的诗人身份,并且乐于做一位诗人,他对诗歌有着自己的认识,并且坚持自己的尺度,来冷静看待诗坛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在下卷“词与物”中,作者对20年来诗坛的纷争进行了评判,为我们梳理了一段纷纷扰扰的历史,对于年轻的诗歌写作者,有利于他们认识中国新诗20年来发展的轨迹。这也是《朦胧诗以后》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

《朦胧诗以后》必将开辟一个新的诗评领域,非专业的诗学理论使用,如流水般顺畅的行文,在评诗的同时将诗人的性格引入,趣闻逸事等文字的存在,使得文章更易于被读者接受。眼下的诗歌出现尴尬的局面,写诗的人比读诗的多。很多人盲目的制造诗歌垃圾,却不去读优秀的诗歌作品。我很赞同一个好的诗人首先是一个好的诗歌读者。中国新诗当下所急需的就是培养那些喜爱诗歌的读者,将那些令人望而却步的伪诗歌,垃圾诗歌剔除,为读者挑选真正的好诗。这正是本书作者诗人刘春一直在做的事情,真诚希望诗坛能够出现更多如同刘春这样的诗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著作将更多的出现,这是读者之幸,更是诗歌之幸。

 

2008年12月21日  东莞 石美 鸬鹚窝

 

注:《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刘春 著,2008年1月,北京 昆仑出版社

刘春,男,1970年初生于广西荔浦县歧路村。著有诗集《忧伤的月亮》、《运草车穿过城市》、《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刘春卷》,随笔集《博尔赫斯的夜晚》、《或明或暗的关系》、《朦胧诗以后》等。2002年参加第18届“青春诗会”。曾获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全球中文原创网络文学奖最佳诗歌奖和最佳人气奖、广西人民政府铜鼓奖、广西文艺评论奖等。现居桂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