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会勤
今日,偶然打开余子愚的博客,得知六月份刚从学校毕业的他正在东莞打工。其近期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打工生活的感慨和思考。细细读了几篇之后,其言语之间拔节似的成长速度,让我颇为震惊。也许生活的磨砺真的能让人一夜之间长大,去经历、去沉淀,去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做更多合理的分析和安排。
比如,在《在知闲家的厨房》这首诗中,诗人用冷静沉着的语言,波澜不惊的描写了打工诗人的生活,更对打工生活的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诗中说“在知闲家的厨房,我们都是
/凡夫俗子,我们不写诗”。在这里,诗人一针见血的指出作为打工者面目出现的诗人在“厨房”这样一个为供给生命基本需要的场所里,我们人人也都只是凡夫俗子,逃不出为吃饭抗争的命运,而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在知闲家的厨房”,是“不写诗”的。用几近无奈的笔触写出了诗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必须放弃诗歌的尊严,仅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和众多普通的打工者一样“择菜、洗菜、切菜/评判谁的刀功优劣/争吵,为先放味精还是先放盐/争吵,为鸡蛋是否坏掉/或者是大骂超市出售劣质蔬菜”。在这里,诗人也只是凡人,跟市井小民一样,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辛,不得不争吵、骂人,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懊恼愤恨。
而这样生活着的诗人,在东莞却是一个群体。“在知闲家的厨房,东莞十数位打工诗人亲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这让人不禁一惊,人群中写诗的毕竟占极少数,可是在东莞的一个厨房里却同时聚集了数十位诗人,其数量之大不由得让人慨叹。既然打工的诗人都有这么多,那么由此可想而知在东莞的普通打工者又是多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也更可知,人群中又有多么庞大的一部分被生活的重担所压迫着,他们“肩膀上扛着生活的重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保证生活的微薄薪酬。这些人,不管是诗人还是非诗人,他们“做着不同的工作/有着相同的梦想”,怀揣着同样的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同样的愿望便是吃饱饭,穿暖衣,过上一份好生活。在这个人人都为了一口饭而奔忙的社会里,虽然谁都有自己的一份苦楚,却也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品味内心的暗伤”。生活的重担,内心的孤独,在这里,对于普通人尚且是一种折磨,对于天性敏感的诗人大概也就是更是一种地狱般的煎熬。
在打工生活中,写诗对于诗人来说自然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想想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劳动,下班回来已经筋疲力尽,吃饭喝水都没有力气,哪里还有闲心去写诗呢?所以,诗人在诗中说“写诗,是温饱之后的/奢侈”,而“生活”,不过是“为金钱奔波的/真实”。在这真实的为金钱奔波的生活里,现实残酷,谈论诗歌既是“奢侈的”也必然同时是不被人所接受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份好的工作比文学显得珍贵”,对于处在生活、经济压力之下的人们,一份好的工资比一首好诗更能让人兴奋。在这个诗歌卖不出钱的年代,诗歌不可能给诗人解决经济上的困顿,不可能打败生存的压力。这是无奈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于是,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的诗人们也只能选择“厨房、煮面不当”的平凡日子,任由时光悄悄流逝,在一只“昆虫”、一盆植物中寻求不确实的慰藉。
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梦想并不会因为现实的打击就会破灭,诗人也不会因为现实的残酷就被完全打垮。纵使只是“栽种一棵葱”也必要“显示葱茏”,即便是与“一只拖把,一个扫帚”作伴,也必然不能泯灭作为诗人的本色。诗歌在最后一句说“一只拖把,一个扫帚/显示一个伟大诗人劳动者的本色”,表明了诗人坚持梦想的决心,给人以安慰。诗人本身就是劳动者,然而作为劳动者的诗人也必然不会失去诗人的本色,也必然会用诗人独有的方式去诠释劳动者的含义,去抗争生活,抗争命运,并最终证明自己的“伟大”。
读罢此诗,作为我个人也是深有感触的。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生存的压力威胁着每个人。作为写诗群体中的一份子,就更为深切的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不管你有过什么样的理想,有过什么样的美梦,生存在你面前此时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不管你是什么人,都只有解决了温饱才能分出精力再去做别的事情。这虽有点儿残酷却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在这个草草写就的评里,我并没有就诗人的诗歌写作技法、语言做任何探讨,因为在我看来,只要一首诗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能够给人以启示,不管采用了何种形式,何种手法,那么它都是一首好诗。和作者无关,和技巧无关。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cd6aa70100b8c9.html
附:
余子愚,男,生于1986年5月,河南人。2008年6月大学毕业。暂居东莞,打工为生。
◎在知闲家的厨房
作者:余子愚
在知闲家的厨房,我们都是
凡夫俗子,我们不写诗
择菜、洗菜、切菜
评判谁的刀功优劣
争吵,为先放味精还是先放盐
争吵,为鸡蛋是否坏掉
或者是大骂超市出售劣质蔬菜
在知闲家的厨房,东莞十数位
打工诗人亲临,他们来自
全国各地,做着不同的工作
有着相同的梦想
肩膀上扛着生活的重担
夜色中吃过简单的饭食
独自品味内心的暗伤
在知闲家的厨房,吃什么
是一个问了白问的问题
谁做饭却是争先恐后的
事件,写诗,是温饱之后的
奢侈,生活,是为金钱奔波的
真实,在这里,谈诗是奢侈的
一份好的工作比文学显得珍贵
在知闲家的厨房,一两只昆虫
炒菜溅出的油花,煮面不当
半生不熟,平凡的日子,这样流逝
窗台上一盆植物,栽种一棵葱
显示葱茏,一只拖把,一个扫帚
显示一个伟大诗人劳动者的本色
200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