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写照——简评黄运丰的诗
(2008-08-08 18:45:20)
标签:
原创诗评中国洛阳余子愚文化 |
分类: 原创诗评 |
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写照
——简评黄运丰的诗
文/余子愚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黄运丰的,最早是玄鸟诗社刚刚成立,那时我抱着一个固执的偏见,凡是要出钱购买刊物的一概不支持,这倒不是我多么高看自己的诗歌水平,因为有许多朋友告诉我以前他们订刊之后的尴尬,所以对玄鸟创刊号,我当时是敬而远之,没有支持。但是黄运丰的名字却经常看到,这位安徽80后的青年诗人,和潘建设一起,用玄鸟诗刊这个阵地扛起了安徽80后诗歌的大旗。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两人的密切合作,潘做社长,黄做主编,可谓是珠联壁合,玄鸟在他们手中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拉杂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黄运丰对诗歌的热爱。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黄运丰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能够在生存压力之下,坚持诗歌写作,坚持办刊,可见他对自己诗歌理想的坚持,这一点又是我所欣赏的。早就答应给运丰写个简评,可是却一直没有动笔,运丰之前曾将他的近200首诗发给我,我大致读了,却感觉很难下笔,我不喜欢就整本书做大体的概述。直到上周,运丰又发来他挑选的15首作品,读后,我愈发认为诗如其人,我从他的诗歌中读出了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写照。
运丰对爱情的执著与追求在诗中得到明显体现:“我贪婪地吸食香烟,把你的期盼。/你的凝望。你的呢喃。/你的微笑。你的红颜。遗忘了数百年。”(《永恒》)也许,在作为青年的黄运丰眼中,爱情是最可贵的感情,作为同龄人的我,对爱情也是抱有最美的想象与期盼的。当爱情未能真正出现,诗人黄运丰也只得“把你的期盼”,“遗忘了数百年”,可见这种爱的深沉,也正好呼应了诗题,真爱永恒。
在名为《2006年的自我写照》中,运丰写到了自己的理想:“一些信心和前所未有的激情/不似烈火般燃烧,带着劈啪的声响/而如湖水般任意被风吹起涟漪,带着/一个深沉的秘密和一个闪烁的理想”,这里诗人将自己的信心和前所未有的激情化作“一个深沉的秘密和一个闪烁的理想”,这首诗中还提到“迷茫”、“彷徨”这样的字眼,写出了青年诗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无所适从,但是幸好我们还有信心和激情,还有“闪烁的理想”,避免一直迷茫和彷徨下去。
我不知道黄运丰是否已经找到了他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在这15首诗歌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诗人在向“她”表白内心,除了《永恒》,黄运丰还有这样的诗句:“想象一种完美,在这个完美中/我要死得其所,要壮烈/若是为了你,我不在乎我的诗作/能否在迢迢的河流里激起千层浪/我只在乎我的每一首诗是否/能被你含着完美的泪水诵读”(《想象一种完美》),这种爱情的表白足够动情,可见黄运丰对这份感情的投入。“我期待你的回眸/和你灿烂的笑容/三月,我频繁地把你/写进诗中/写进日后的回忆中”(《三月》),这不是表面的书写三月,而是写那个诗人心爱着的女子。
“这是需要感觉的,油菜花,爱情是需要感觉的!/油菜花,我在她的眼里是不是一个傻弟弟?”(《油菜花》),质问的语气,咆哮的语言,将一种对爱情的焦灼,焦虑和对爱情的渴求表现的淋漓尽致。常言说每一个陷入爱情的男女都是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黄运丰在《油菜花》中将一种错过爱情的失落表现出来。或许黄运丰未能收获这份真挚的感情,他失望地说:“除了你毫不妥协的话语,倔强的脾气/我也还记得清晰关于你的温柔和无微不至/你知道吗?那时候,我若是拥有了你/我必将是世间最幸福的诗人,我叫黄运丰”(《那时候,我叫诗人黄运丰》),这里诗人将所爱女子的形象、性格作了细致描述,语气里带有淡淡的伤感和失落。
作为一个诗评者,写评论无非是对诗人的内心进行一种“窥探”,作为青年人,我从黄运丰的诗中还发现了一种属于青春气息、青春生活写照的词语,在《阳光所不能抵达的地方》这组诗中,诗人写到“梦遗”,“一个月的第三次”,对女人的渴望,对性的幻想,“香烟”、“酒精”、以及同朋友谈天时提到女人,也许这些东西会让道德家恐慌,可是我要说正是这些元素在诗歌中的出现,才使得黄运丰具备青年的特征,才使得这些诗歌有血有肉,才使诗人的感情抒发显得真实。我不讳言和黄运丰一样,也有着这样的生活想象,青年的精力旺盛,激情充沛,在我们身上都有体现,这样的词语使得诗歌具有了青春的活力。
最后,我想重点谈一下《我的葬礼》这首诗。死亡是一般人都谈之色变的话题,可是诗人却喜欢对死亡指手画脚,正如哲人所言,我们都是走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这是人的悲哀,更是诗人的悲哀。“那时人们都来了”,这是诗人用生者的眼睛替“死去的我”来观看这个葬礼。“哀悼我的人群之中/响着铅一样蔓延的哀乐”,这是诗人用生者的耳朵替“死去的我”来听这个葬礼。“也许有人会哭泣/也许你也在哭泣”,诗人仿佛是一个雕像,面无表情,煞有介事地述说着自己的葬礼,但是诗的最后一句如万钧巨石砸下:“我一生唯一不能见到的——我的葬礼”,巨大的失落,巨大的悲哀,人终究是无法预见自己的死亡的,生命终结,一切都是虚幻,作为诗人,也只能通过虚构的文字来上演一次“我的葬礼”,这首诗反映了一种对死亡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对生命的思考,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这是对死亡的回避,我觉得人应该“向死而生”,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还不如将生着每一天活的充实。
黄运丰的诗,总体上早已脱离了幼稚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都在朝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诗歌方向前进,但是诗歌的句子在词语的使用上有赘语、赘词的出现,还需要进一步打磨和删剪。诗贵节制,诗歌的语言能够达到整洁、干净,诗句的张力都是需要追求的。黄运丰诗歌写作的动力很足,倘若能够在诗歌写作的细节上加以注意,未来的诗歌成就不可估量。
2008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