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首届中原青年诗会活动综述

(2008-08-07 17:22:12)
标签:

资料汇编

中国洛阳

余子愚

文化

分类: 青年诗会

2008年首届中原青年诗会活动综述

 

文/余子愚

 

2008年8月3日上午9点,由中原诗歌论坛主办的“2008年首届中原青年诗会”在河南省焦作市海陆空大酒店二楼会议室正式开始。

首先由各位与会诗人作自我介绍:杨光黎、马万里、王薄斐、麦莎、王中青、西屿、丁东亚、周涛、刘良伟、刘旭阳、赵凌鹤、余子愚、刘举、陈庆、郭梦秋等。

之后,诗会进行第二项议程,各位与会诗人就本次诗会主题“河南80后诗歌写作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进行发言讨论。

首先由河南80后诗人代表丁东亚做开场白,他做了题为《有关河南80后诗人或我们的诗歌路》的发言:

有人说: “80后”不是一个文学概念,是一个市场与商业炒做出来的概念。仔细想来,也并无道理,毕竟商业炒作使80后的一些人火了起来。譬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但是,商业的炒作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使他们陷入了一种至少是暂时的“困顿”。于是,他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无法写出好作品。而我们这些80后出生的写诗的孩子,究竟该怎么面对这个现实,这也是个问题。譬如我们河南的,在网络上比较有名的诗歌写作者吧,高野、衣水、西屿,张鹤鸣、余子愚、刘旭阳、北荒,周涛、刘良伟等等一些人(当然还有很多,我只是简单的举例几个代表下),他们使我看到了80后崛起的一股力量。

《山花》2005年9月刊发刘永涛的《疼痛的青春——80’后文学的崛起与现状》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在诱惑丛生的当下,谁能保持必要的独立和清醒,能够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维系内心的一份纯净,将文学创作进行到底,谁便能真正地傲立文坛。”那么,我们这些河南的80后写诗的人,在未来的某日能否傲立于文学界,诗坛,这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自己本身的天赋了。然而,我相信我们这群年轻人是如此的“独立”、“清醒”,如此的“力争着”、“进取着”,在混沌的边缘里不懈的“摸索着”、“探寻着”。这些也已足够证明,明天的文学界是属于我们,属于青年一代的。“语言大师”扎米亚京说:“真正的文学只能由疯子、隐士、异教徒、幻想家、反叛者、怀疑论者创造,而不是那些精明能干、忠诚的官员创造。”我想,这是十分准确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清楚,我们这些写诗的80后年轻人还处在一种刚刚萌发的阶段,积蓄着力量,正在成为“疯子”、“幻想家”或者“反叛者”。等到某一天我们突然迸发,我想整个文学界看到我们的力量和光芒。

当代的文学状况怎样,我们的文学路或者诗歌写作路又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们这些80后诗歌写作者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诗歌,从它存在方式来看,已从单纯的文字和纸质书本,转变成了兼有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媒体形态,以及“网络文学”这一新形态。这为当代诗歌的出路的确是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宛若已经走出城堡的人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四面都是出路。关键所在是我们此时应该怎样选择。诗歌,如今已经丢失了它的高雅,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成为了大众日常消费物品的一部分,从而也使诗歌走向了边缘化,可“诗歌毕竟是精神贵族的文学”,它是属于少数人的。我们只有确定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写诗,更好的把诗歌写好。

总之,我们这些河南的80后诗人,正在悄悄的成长着,有人说,时间将收割一切,是的,我相信时间也将会证明,未来的诗歌界是属于我们这年轻一代的。

在丁东亚发言之后,河南80后诗人西屿简单谈了他对本次诗会主题的认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80后这一概念即将过时,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梳理现状,解决问题,抓住80后即将过去的“尾巴”,突围出去。他进一步指出河南80后诗人目前写作水平尚低,很多人的写作脱离生活,属于空洞的书写,有些80后诗人使用词语过于华丽,堆砌辞藻。在他看来,河南80后诗人写作值得赞赏的是高野、徐林,以及提出自己写作理论的衣水等人。他希望其他河南80后诗人要努力提高诗歌认识,写出好作品,以整体的姿态冲击诗坛。西屿在发言中还提到诗人应该内心柔软,去感受诗意,表达真情,得到与会诗人的认同。

随后,来自郑州的在校大学生80后诗人刘旭阳谈了他眼中的河南80诗人和诗歌现状:现在诗歌的现状很好。诗歌产量(包括网络诗歌)丰硕无比,民间刊物和民间诗人此起彼伏,方兴未艾,这使我感到了诗歌这一边缘化的艺术类别正在向着更大更多的受体挺进。这对诗歌创作者是有利的。但是还应该看到,作为民间的诗歌创作者,问题也很大。好诗在民间这一说法在我这里被怀疑了,其用于抨击自己的对手(知识分子)和官刊的艺术的弊病在其内部也繁衍甚深,流弊甚多。就自己所接触到和感触到的且值得我们警惕的有:想象力贫乏、表达方式陈旧僵化、鱼目混珠、粗制滥造以及滥情等。还有更严重的媚俗心态。这些或浮出的或隐在的打扰了一批青年诗歌创作者。我们有必要警惕。

随后他提到了一些发展策略:

关于发展策略的问题,我不认为写作是一种策略的问题,它是心灵的问题,是心向真实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所以我没有关于策略的言论,只能说我们从现状存在的问题里尽量避免那些有损于一个写作者良知和创作才华的弊端。

焦作本土80后诗人赵凌鹤在发言中着重提出要毁灭一些东西,重建价值观,表达了他的诗歌写作观点。

在几位80后诗人发言之后,著名诗人杨光黎就80后诗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且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谈了以下四点内容:

一、诗歌的地域写作

他建议诗人写自己身边的事物。杨光黎结合河南80后诗人周涛的一首短诗,指出目前80后诗人写作大都喜欢写玄言诗,哲理诗,即写那些形而上的东西,这可能跟80后诗人的生活经历或者年龄有关,他们大都未能自立生活,对生活缺乏一定的认识。

二、诗歌的门槛问题

诗歌写作有无门槛?杨光黎认为诗歌写作没有门槛,他说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都是诗人,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入无人之境去战斗更加艰难”,看不到的敌人更有杀气。正是因为诗歌没有入门与不入门之说,诗歌写作才更加困难。杨光黎说诗歌是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要“言人之不能言”,更要“言己之不能言”。

三、诗歌的写实与虚构问题

杨光黎在谈这个问题时打了个比喻,再好的墙是为了中间的空。80后诗人写作有时出现过于写实,使得一系列意象堆砌,使人读了觉得透不过气来,这就跟垒墙不留空间一样,看似沉稳,实则沉闷,毫无意义。中国绘画讲究留白,以虚透实,正是这个道理。

四、诗歌文本问题

杨光黎结合河南80后诗人丁东亚的诗歌说,长诗不要多写,要以短诗为主。有些人写诗是憋很大的力气,一下子写很长,状态很久不能恢复。80后目前写长诗的条件还不具备,短诗却是可以多训练的,一首小巧玲珑的诗歌同样可以是传世佳作。在谈了这个问题之后,杨光黎重点提到诗歌文本的向度和高度问题,他说向度不重要,高度很重要,一个诗人,不一定写很多诗歌,只要诗歌达到了足够的高度,那就是诗人的成就。最后杨光黎说他希望河南80后诗人的思考和目光更加成熟一些,去多写当下生活的诗,生活在城市,那就以城市生活为题材发现诗意,写出诗歌,不要写那些过于大众的题材,避免落入俗套。

听了杨光黎的精彩解答,与会80后诗人纷纷表示赞同,献上了热烈的掌声。随后,焦作诗人麦莎也简单谈了一下他对河南80后诗人的见解,他说河南80后诗人目前有一些写的已经很好,但是他希望河南80后诗人不要急于多写,要多看经典诗歌及理论,多向大师学习,多练,争取诗艺的提高,写出更好的诗歌作品。

来自安阳的80后诗人周涛在发言中提到以下内容:

河南80后诗人的集体亮相是迟到的。事实上,“80后”这个词语已死,我们都是“终结者”,但是我们还要“终结者归来”。但是,河南青年诗人的突围是及时地、必要的,成功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我们必将成为中坚力量。一切该来的迟早还是要来的。

河南青年诗群的“新崛起”必须有三个主要因素:核心诗人、诗评家;核心诗刊、诗歌网络平台;名诗人、评论家的大力扶持与推介。这当然是除了我们每人都在作努力,还有凝聚力,像火中蚂蚁一样抱成一团。

这是决绝和富有激情的事件!

马万里、麦莎、杨光黎、王中青等老师的作品是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富有人性关怀的,必然会成为经典。我们也应当积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择取路径、从心的底壁映照时代的最强音、“从血管里流出诗歌”(见马万里诗观)。

我个人写诗的目的极其简单,没有功利之心,写不出来时就不写,只是想“生活”得好一些。如果“生活”得好了,我宁愿停止手中的笔。

我们坚信河南青年诗人的这次突围对于诗歌来说,不但具有地域意义,而且具有全国性意义。

随后,焦作的80后诗人刘举(一居先生)作了发言:

想必大家都曾读过《狼图腾》一书吧,他所讲述的故事大家也应该相当清楚的,作者姜戎把狼更加的人性化,多元化,丰满化,把狼和人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样也把狼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此而言,我会觉得这是本激励,鼓舞士气的好书。可是,我在网上曾看到,德国文学家顾彬曾就此书而言:“中国文学不是文学,是垃圾”。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一学者,是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汉学者。

今天我们大家在座的都是80后的,我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作诗呢?是出于怎样一种心态。我也曾在网上看到韩寒恶意攻击一女诗人,说其著诗无谓无痛呻吟之态,难道这就是对诗人的概述吗?也有人调查,当今写诗的要远远多于欣赏诗的,我们既作为一诗友,就现状,能不痛心吗?试问,我们心中是否有一杆秤,来衡量诗与肉体的比重,我也曾听说,诗人,尤其是初出匝道的青年诗人都是一“下半身”诗人,所谓下半身诗人就是指创作上不需要感情,诗意,只是需要一点肉感就可以了,下半身诗人,这是恶语重伤呐,朋友们!我不否认,现在的我们已经被变异的世态,固化的环境以及失意的生活所改变,但是我们的信念没有变,笔杆子没有变。

今天,我们中原诗会作为首届举办而论,这中间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既然选择作为诗人,就应该把握生活,理于现状世态,冲击舆论,把我们的感情,诗境更有机的结合,给读者另一番韵味,我们的诗应该像市井的小吃一样,是多元的,也是浅白的。同样,我们80后要去努力开发,把前人所遗忘的,所疏漏的找回来,这才是我们80后的风格,沿袭前人也并不无道理,但也太乏味了,是吧。读者就像孩子一样,你要给他不同的玩具,不同的糖果,这样他才不会觉得腻味,他才会满心的欢喜。

现在的读者大有不同,他们对诗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他们所追求的平易性,响应知名性,思想高精性,这都是我们80后要去看好的,现代诗文学经历了从批判到自由转之到我们升华的过程已无处不在,我们80后的技术正在应用,就像一台汽车的引擎革新,正在普及,应用和进一步的升华,当今我国文学界的前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让之流失而成为一代罪人,不能,绝不能!

我们中原诗刊作为我们80后的刊物,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我们80后的梦,它所承载的是我们整个中华魂的梦。我们“中原人”在不断的充实,不断的开发装备新的力量,这就是我中原诗的先决。话就此而定,我们现代诗以及我们80后的诗人们要有自己的路线,要讲究自主研发,自我评估,是不是该把我们思想深处不曾被发掘的艺术给找出来呢?我前边也曾提到,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先生曾评论我中华文学不是文学,而是垃圾,这话的分量不言而喻,韩寒也曾攻击诗坛并表态:诗,就是无病呻吟的文字表达等等,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话我在此也不多讲了,我想说的是,我们要以80后的资质,我们80后的力量,我们80后强大优秀的诗歌团队印证,我们80后是潜质的,我们中原诗就是中华魂的力量。

来自的济源的知名诗人王薄斐在发言中结合马万里的诗观指出,马万里的诗观“我的诗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这个“流”字很好,自然而然,浑然天成。他希望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使自己的诗歌写作达到这样的境界。

最后,著名诗人马万里对本次诗会做了重点发言,她深情地谈了对此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了对来自河南各地的80后诗人的欢迎。接着她结合自己的诗歌写作经验指出诗歌写作要正义,澄澈,诗人的内心应该敏感,锋利。诗人写出一首诗应该跟生了孩子一样高兴、激动。诗歌写作需要智慧,诗歌是巨人的事业。她认为诗人不应该喧嚣,而应该走向沉静。诗人没有老师,诗人不应求人,而应该反求诸己,诗歌是需要意境的,每个诗人的头上都悬挂着一个雷霆。诗人要用内心的力量去捕捉真实的生活。最后,马万里在诗会上郑重宣布由焦作诗人组成的延伸诗社正式成立,得到与会诗人的热烈支持。

诗人马万里发言之后,中原诗歌论坛版主,河南80后诗人余子愚代表诗会主办方发言,他首先代表中原诗歌论坛全体版主对2008年首届中原青年诗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焦作市各位诗人朋友的支持表示感谢,对各位参加诗会的河南80后诗人表示感谢。针对河南80后诗人的发展策略,余子愚简略谈了以下五点:

1、求同存异,在独立写作的前提下保持团结,进行诗歌写作、理论、诗评等的多元发展。

2、以中原诗歌论坛为阵地,扩大对外交流。

3、《中原诗刊》逐步从网刊向纸刊过渡。

4、使《中原诗刊》成为品牌,打造中原青年诗群,扩大中原青年诗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河南青年诗人自身加强诗学训练,提高诗歌写作水平,提高写作能力,多读经典诗歌及理论,多练笔。使中原青年诗群最终成功突围,走向崛起。

在余子愚发言之后,诗人马万里提议诗会的诗歌朗诵环节在下午进行,她提议全体与会诗人合影留念,同时宣布2008年首届中原青年诗会圆满成功!全体与会诗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2008年中原青年诗会完美落幕。

 

中原青年诗会组委会

2008年8月4日

 

注:本文除部分诗人发言稿由本人提供之外,其他诗人的发言均由余子愚凭会议记录整理而成,如有出入,请诗人及时与余子愚联系,以做更正。

 

2008年8月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