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商行:难以抑制的扩张冲动

(2010-09-25 10:46: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行业
    被外界疑为可能导致渤海银行“走下坡路”的两大业务终于解冻,令渤海银行行长赵世刚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2010年4月,渤海银行北京分行及支行的房贷业务被银监会全面叫停,而此时,渤海银行设立广州分行的申请已经被搁置了几个月。两项业务的搁置令渤海银行的区域扩张计划戛然而止,外界的各种猜测亦随之袭来。
    渤海银行自2006年2月16日正式对外营业以来,就确定了以环渤海地区为重点,陆续向天津以外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全国主要经济区域扩展的战略。用渤海银行行长赵世刚的话来说,分支机构是渤海银行业务经营实现跨越发展的翅膀。而回顾渤海银行最近几年的发展史,最被外界瞩目的正是它跨区域扩张的迅猛势头。从成立开始,渤海银行就开始了它在全国扩张计划。2010年1月18日,渤海银行大连分行开业,此时渤海银行的分支机构已经遍布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杭州、太原、成都、济南、深圳、南京等10个省市,实现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基本覆盖。而他们2011年的目标是,分行数量达到16家,网点数量达到50~60家,基本构建起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适应的分支行网络架构。
    然而,广州分行的申请遇阻和房贷业务叫停,令渤海银行的“转型年”蒙上了些许阴影。所幸的是,天气很快由阴转晴。
渤海银行的峰回路转
    虽然渤海银行最近几年扩张迅速,但是作为拥有全国牌照的银行,渤海银行的全国棋局仍有大量的空白点。2010年年初,渤海银行内部有消息称,渤海银行2010年拟异地开设5家分行——大连分行、重庆分行、广州分行、福州分行和长沙分行,正在筹备开设的支行更多,但是自1月18日大连分行开业之后,外界没再听到渤海银行设立新的分行的消息。
    据《中国财富》记者了解,渤海银行突然放缓跨区域扩张的步伐与渤海银行北京分行及支行房贷业务被突然叫停有关。
    2009年7月以来,收紧二套房贷的风声越刮越紧。当时,银监会要求银行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强化对银行业务经营的约束和导向功能,加强客户的准入筛选、贷后的早期预警和信贷组合分析。
    2010年1月26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出席“银监会2010年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时指出,要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严格执行信贷相关政策,加强对房地产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和窗口指导。4月,刘明康又提出,第三季度,银监会拟派出检查团队,检查各银行所报告的实际情况,对整改不力的银行要采取加强监管的措施,或者降低资产级别。
    而渤海银行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顶着监管层的巨大压力,没有执行二套房贷首付四成或利率为基准利率1.1倍的政策,办理二套房房贷业务时利率一般按基准利率8.5折左右、首付成数少于四成办理。渤海银行的行为显然冲撞了监管层的“零容忍”态度。
    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之后,各项楼市新政密集出台,5月初,京版新政全面叫停第三套房贷业务。和北京绝大多数银行一样,渤海银行全面叫停了第三套房贷业务。事实上,渤海银行叫停的不止是第三套房贷业务,而是从4月份起被叫停了全部房贷业务。
    而此时,据渤海银行北京分行的工作人员称,渤海银行的支行设立亦也受到限制,天津分行今年原计划开设4家支行,地点均都已经选好,但最终一家都没有获得批准。
    《中国财富》记者掌握的信息显示,7月1日,银监会派出的检查组正式进驻渤海银行,开始对该行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组成员主要是从西北省区的银监局抽调而来,重点围绕渤海银行的信贷业务展开检查。
    就在房贷被叫停的消息被曝光之后的几天内,渤海银行又传出涉嫌违规揽储的消息,渤海银行济南分行甚至遭当地监管部门点名。有媒体报道称,只要在渤海银行济南分行定期存款2万元,就可免费领取1年的报纸,该活动截至5月21日仍在进行。
    5月正好是山东省银监局和山东省银行业协会共同开展的“维护市场秩序月”,该项活动的目的就是制止、打击银行揽储和推销理财产品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强调银行不得把存款作为考核指标下达给工作人员。无疑,渤海银行济南分行再次撞到了“枪口”上。
    此时,渤海银行还面临着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困境,而这正日益威胁着渤海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接受《中国财富》记者采访时认为,渤海银行突然遭银监会封杀,给正处于扩张阶段的渤海银行重重一拳,后续的影响肯定会不断显现。房贷业务是一个银行的支柱业务,但渤海银行才刚刚涉足该领域,客户资源和网点分布劣势明显,而且正处于扩张阶段,突遭叫停,对渤海银行的信誉肯定是有影响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如果银行的某种业务因为操作违规而被叫停,那该银行自身必然会承担很大的风险。对于像渤海银行这样还处于布局阶段的商业银行,影响会更加明显。渤海银行如果再次违规而遭遇停止准入或者更严厉的处罚,必然对它正在进行的扩张战略造成致命打击。”
    之前,渤海银行董事长刘宝凤曾对外宣称,到2012年,渤海银行计划向全国重点区域发展40~50家分行,与此同时把银行的资产规模做到2500亿~3000亿元,最终实现上市。
    但渤海银行的发展最终没有走上外界预测的悲观轨迹。7月下旬,中国银监会解冻了渤海银行的房贷业务,而且正式批复同意渤海银行筹建广州分行。特别是广州分行的筹建,标志着渤海银行已全面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主要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
    渤海银行给《中国财富》记者发来的邮件称,渤海银行正在深入研究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将更加清晰地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力争早日上市。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果机构扩张受阻,渤海银行的上市目标很有可能延期。
冲动的惩罚?
    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深入,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走上异地扩张的道路,发展道路越发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趋同。2006年4月,上海银行设立宁波分行,一般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开始。当年年底,北京银行赴上海设立了首家异地分行。此后,城商行面向全国的“跑马圈地”迅速兴起。
    《中国财富》记者从银联信获得的一份名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综合实力评价报告》的文件中看到,截至2009年年末,已有98个城市分布有城商行,异地城商行超过5家的有天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宁波、南京等;另外,成都、广州、福州、大连等城市亦有2家以上的异地城商行分行;15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共有39家实现跨省或跨市经营。
    城商行扎堆扩张的现象得益于2006年银监会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放行。当年,渤海银行成为中国银监会批准的最后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之后银监会没有同意成立任何全国性银行。2007年,银监会明确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为城商行跨区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各地有实力的城商行纷纷沿着“更名—跨区扩张—上市”的三部曲模式,加快了跨区扩张的步伐。
    已经完成三步跨越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无疑为全国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树立了标杆。“引制”重于“引资”、“推进跨区经营”、“谋求上市发展”,成了眼下众多城商行高管们心中的头等大事。
面对早已“军阀割据”的全国金融布局,是不是所有的城商行都能沿着“三部曲”获得成功?
    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接受《中国财富》记者采访时认为,面对机遇,城商行有着抑制不住的跨区域经营冲动,包括规模较小的城商行。但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大多数城商行并未具备跨区域经营的实力,即便是已经成功“圈地”的城商行中,大部分仍以本地经营为主。该现象导致许多城商行定位不清,影响了银行品牌的建设。新政策下,城商行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出现“三极分化”,即成为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或社区零售银行、被兼并甚至破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本刊记者,银监会对城商行实行的是分类监管框架,根据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发展水平和内控能力等差异,把城商行分成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达到一定级别、一定资产规模的城商行,就应该鼓励它跨区经营,增资扩股,这对分散地域风险、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曾刚同时认为,就城商行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80%的城商行并不具备跨区经营能力,不能把最早救治城商行的政策完全应用到所有城商行的形体上。鉴于城商行的比较优势更多地还在于当地市场的发展上,城商行对待跨区发展应保持相对慎重的态度,超出能力的盲目扩张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城商行是中国银行群体中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和变数的群体,成长为优秀商业银行,或沦落为仓惶退出者,皆属正常。
    渤海银行推行的是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分行的发展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高速扩张中所积累起来的各种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渤海银行行长赵世刚2009年曾表示,随着渤海银行的高速扩张,资金压力已经逐渐显现,并于当年上报了一个不超过20亿元的发行次级债的方案。
    对此,谢太峰认为,渤海银行是发展中的商业银行,出现一些问题可以理解。但是不要每一家银行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跨区域经营并非在异地开设分行就算成功了,很多小型商业银行甚至还没有对省内市场进行有效地开拓,就匆匆赶往省外跑马圈地。实行总分行制的国家,银行体系基本呈现为少数几家大银行主导着金融体系的格局,小银行本身的实力就注定了它们不可能引导市场,而只能采取市场跟随战略,走市场缝隙策略。
    城商行作为一个群落,内部个体差异之大令人咋舌,佼佼者成功引入外资之后,积极申请海内外上市,发展势头与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亦不遑多让;另外一些“绩差生”,已经清晰地看到监管者快要举起的“生死牌”;而更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则徘徊于二者之间。“生存,还是死亡?”曾经叩问着哈姆莱特的那句话,或许从来就没有远离过众多中小城商行管理层的耳际。
(责任编辑 姚卜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