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要增产”的背后
本刊记者:姚卜成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新规划》)于去年公布后,近日国家发改委安排部署了启动实施工作。《新规划》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超过2000亿元,涉及24个省800个产粮大县。
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到2020年粮食产能增加1000亿斤的规划。而此前,各省已上报的粮食增产计划总计近2000亿斤,达到中央计划的2倍。一位粮食战略专家认为,这些规划不可能都完成,“除非虚报数字”。
《新规划》中部分省市的增产数额如下:到2020年,甘肃省新增4亿斤,山西新增20亿斤,湖南新增46亿斤,陕西新增21亿斤,江西新增32亿斤,而河南新增的量最多,为155亿斤,由89个县分享,包括水稻6亿斤,小麦61亿斤,玉米88亿斤。
受此巨额投资的诱惑,各地纷纷炮制出“宏大”的增产规划。因为分配到各省的中央资金将与粮食增产目标挂钩,各省申报的目标越大,获得的投资数额就越多。据悉,此前各地公布的增产规划,包括吉林到2012年增产100亿斤,黑龙江到2015年增产233亿斤,河南到2020年增产300亿斤,四川到2012年增产100亿斤,江西到2020年增产270亿斤,安徽到2020年增产220亿斤,内蒙古到2015年增产100亿斤等。
《中国财富》记者在黑龙江采访时了解到,与往年相比,很多产粮大县对本次增产计划非常兴奋。“往年是只给任务不给钱,产粮越多,包袱越重,财政越穷。谁愿意啊?”
现在已经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但为什么各个地方政府都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争相上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很简单,因为可以名正言顺地向中央争取财政支持。
据报道,此前吉林省获批的粮食增产规划投资将来自国家补助、银行贷款、省内自筹三个部分,其中国家补助占1/3以上。其他省市区政府自然不甘落后,群起效仿。这让人联想起国务院4万亿内需拉动计划出炉之际,各地政府纷纷进京“跑部向钱”。尽管粮食生产并不是非常有利可图,但农业投资照样可以为地方GDP增长作出贡献。
中央财政埋单,是为粮食安全。但不幸的是,当粮食安全和各地的粮食增产计划挂钩,粮食安全就成了各地政府都想多咬一口的唐僧肉。
黑龙江某县县长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说:“确保粮食总产量由去年的 24.5亿斤增加到 28亿斤,使粮食总产再登新台阶。大家要认识到,实现
30亿斤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目标,对我县具有真金白银的实惠。国家规定每增加一斤粮食给予
3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我们申报的是3.4亿斤,这样我们可以得到
10亿元左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如果我们利用好这10个亿,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历史性突破。可以说既有直接效益,又有间接效益;既有显性效益,又有隐性效益。”
在如此巨大的投资之下,各地掀起了一轮农田水利建设高潮。比如,黑龙江提出了粮食产量要实现 900亿斤目标,哈尔滨市提出实施增产
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等。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年粮食总产量实现“六连增”无疑为整个经济企稳向好注入了强心针。粮食的战略地位已经不言而喻,然而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实仍然没有改变。而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明显的国家之一,近几年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粮食“六连增”背后的隐忧是什么?靠天吃饭、如履薄冰的状态还要持续多久?
(责任编辑 李国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