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粮食安全:脆弱的根基

(2010-07-19 13:36:16)
标签:

经济

大县

粮食

城乡一体化发展

王巨禄

五常市

杂谈

分类: 时政
    “两条砂石国道,一条在五常,另一条还在五常。”一句调侃话道出了黑龙江省五常市的交通困境。而五常市却是中国产粮十强县之一、中国水稻第一县、黑龙江产粮第一县,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3.25亿公斤,占黑龙江省粮食总量的二十分之一。
    2010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黑龙江省政协主席王巨禄提供了一组数据:我国800个产粮大县(市、旗)所产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78%以上,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粮大县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均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左右。
    国家战略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生出一个巨大的问号:今后还有谁愿意来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贫穷的粮仓
    五常市位于哈尔滨南100公里处,属于县级市,人口10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863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50673公顷,粮食作物中水稻117182公顷。
    但五常市却是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 据了解,当年在黑龙江省内流传着一个关于工资的“五常标准”,就是每个月415元还不能按月足额发放。2000年,五常职工的工资一年只能发放七个月。如果按照十二个月计算,职工实际平均月工资只有242元。
    2000年6月,黑龙江省财政厅对五常调查的资料显示:五常市财政总挂账7740万元,资金缺口3800万元,上半年短收1000万元,预计下半年还将短收500万元,全年的缺口将达到5000万元。机关干部和教师好几个月没有开支,人均工资只有400余元,欠发职工工资1.2亿元。
    2007年7月,时任五常市市长的逯景隆在市全委扩大会议上,讲了一句“没按照稿”的话:“五常的贷款现在有2.4亿元,但是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1亿元,而全年的开支就需要3.5亿元,一年给银行的利息2000多万元,要还修亚臣路的款项一年是1500万元,而且今年要在牛家工业园区投入2500万元,还要完成政府对人民承诺的10件大事,可谓难上加难啊!”
    要粮食,还是要经济?面对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局,黑龙江“产粮第一县”陷入发展模式的阵痛之中。
    五常市委书记裴君说,产粮大县要稳定粮食生产,一方面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要调动地方干部的积极性。五常市2.4万财政供养人口,人头费、公用经费、社会事业费、保障资金、城市建设等,没有七八个亿根本运转不过来。无奈之下,他们喊出了“工业强市”的口号,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工业项目上。
    产粮县的财政困境,并非只有五常市。黑龙江省虎林市市委书记孙永成说,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是产粮大县普遍存在的历史顽疾。除了粮食生产之外,第二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自然上不去,而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又太小。他说:“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1.67亿元,单纯工资性支出就将近1.5亿元。上世纪80年代,我们年人均办公经费还有750元,可现在只有450元。”据了解,由于缺乏办公经费,虎林市乡一级政府到了冬天基本都关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共同租用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民房维持办公。全市欠债达3亿元以上。
黑龙江省扶贫办主任姜文斌说,黑龙江省有9个省级贫困县、14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全部是产粮大县。“种一亩玉米的纯收入能达到150元就很不错了,人均五亩的话,收入也就750元。这在其他省区还行,但在黑龙江,还不能满足农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姜文斌所言不虚。黑龙江省的贫困地区和低纬度贫困地区有很大的差异,这里的生存成本要高很多。
    然而,依靠单纯的小农经济很难使农民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8%,财力却只有全国平均的49%。粮食产量与财力状况的严重不匹配,令产粮大县陷入了一个恶性怪圈之中:产粮越多,包袱越重,财政越穷,地方政府缺乏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王巨禄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全国的产粮大县绝大多数是工业弱县、财政穷县。从黑龙江的情况看,70个产粮大县中有43个财政收入不足亿元,21个还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还有60多个仍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政府的运转。产粮大县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由于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农民的生活才刚刚得到改善,但是人均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左右。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致使产粮大县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市打工者)大批外流,发展现代大农业缺乏起码的人才支撑。产粮大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别的县(市、旗)特别是沿海地区县相比明显滞后,城乡面貌依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匮乏的投入 
    5月12日,早已过了耕种的季节。但是,《中国财富》记者在黑龙江粮食主产区绥化市看到,广袤的黑土地上,只有星星点点的人在播种,大部分土地仍在沉睡。
    哈尔滨地区的景象基本类似。
    《中国财富》记者从哈尔滨气象台获悉,2010年5月上旬,哈尔滨市区的平均温度只有10.3摄氏度,比去年同期低6.5摄氏度,但降雨平均旬总量达73.6毫米,是历年同期的4.1倍,比去年多了7倍。
    而哈尔滨市农委预计,由于今年多雨、低温,水稻育苗拖后了十几天,大部分晚熟优质水稻品种不能正常成熟,只能改种中熟品种,水稻单产将因此减少10%,预计全市水稻将减产1.75亿公斤;玉米播种拖后十几天,将减产一成左右,全市一、二积温带1200万亩玉米,将减产6亿公斤。
    农村的很多庄稼地里,满是积水。这导致一向依靠用机械播种的土地根本无法开播,大部分没有水的地里,也很黏稠。“4月份的大雪是黑龙江五十多年来最大的雪了,雪刚刚融化,接着就下连绵雨,很多旱地都涝了。”绥化市兰西县的农民无奈地说。
    而在五常市,一场“保卫产粮第一县”的春播行动正在各级政府的会议室里讨论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现在全市最大的事就是怎么让农民把地种上,这是死任务。5月15号大田(指旱地的玉米等作物)必须播完,25号水稻必须插秧完毕,没完成的,乡镇主要领导就地免职。”
    这位官员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上级政府对他们产粮县就是要粮食,有困难先克服,以后再解决,但现在必须保粮!
    从官方媒体的报道,不难看出各级领导对五常市春耕的重视。从4月初到4月20日,短短的20天里,五常市共迎来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五常市市长张效廉等多位领导检查督促春耕生产,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更是多次到五常市进行检查指导。
    五常市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财富》记者,今年春季异常的气候条件可以说是极为罕见,特别是进入4月份以来,气温极低,回暖极晚,降水极多,导致农时严重拖后。4月份该市平均气温3摄氏度,比历年低3.7摄氏度,比去年低5.3摄氏度,回暖比历年晚15天。5月5日又开始降雨降温,雨量达到50.1毫米,北部最高达到77.4毫米,田间积水增多,机械无法下地,已经开始的整地播种又被迫中断。而且最近几天一直是持续低温多雨天气,使原本就已拖后的春种更是雪上加霜,整个农时拖后近一个节气。
    但现在全市玉米播种完成还不到1/3,而且进展极不均衡,有的乡镇进展很快,有的乡镇还没怎么动,甚至连地里的秸秆还没有完全清理干净。目前全市水田整地不足10%,插秧的只有几片,而且还晚了近15天。
对此,五常市领导对春耕的要求是:“不要等天晴、不要等地干、不要讲条件,卡死时间、卡死进度、卡死责任、全力以赴,举全市之力打一场保春种、夺全苗的人民战争,确保大田一次播种保全苗,水田坚决不插六月秧。”
    “像我们这样的产粮大市,粮食生产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更关系到70多万农民的生活和全市的稳定。”该负责人说。
    产粮大县的基础设施投入需求与现实投入之间的巨大差距彰显无遗。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王巨禄分析认为,产粮大县多为“吃饭财政”,根本没有能力增加对城镇建设的投入,更普遍缺乏对标准化农田建设的投入能力。黑龙江的产粮大县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30%,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别说发展经济,就是基本的保粮都成问题。
漫长的出路
    “三农”问题一直是王巨禄调研的重点。今年3月的全国政协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的王巨禄在大会发言中说,实践证明,近几年来,国家虽然采取很多单项的政策措施,力图改变这种状态,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改变。所以,产粮大县的政府和农民迫切要求深化改革,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带动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之路。
    为此,王巨禄提出了改变产粮大县财政困境的五点建议。
    一、要政府支持、多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支持产粮大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利用工业和农业之间比较效益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碳排量的不同,在工业发达省份和企业与粮食生产大县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一个碳交易平台。尽快从全局考虑制定不同地区和企业的碳排量标准,按照高于粮食价格三倍左右的浮动价格驱使碳排量高发区,根据工业用地不断扩充面积和购买商品粮的数量在交易平台上向产粮大县购买所需的碳排量指标。这样既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工业发达地区和企业节能减排,又能支持农业大县率先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逐步平等地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解除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人才和企业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和公益事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实现农民增收和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二、要继续对产粮大县实施更加特殊的惠农政策。目前国家实施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是面向“三农”的普惠政策,但向产粮大县的倾斜还很不够,未能有效地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多产粮的积极性。建议在继续全面实施普惠政策的同时,对商品粮贡献多、增产幅度大的产粮大县还应制定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以调动产粮大县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三、要加大国家对产粮大县建设标准化高产农田的投入。建议集中国家财力尽快提高产粮大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彻底改变靠天吃饭、靠天增产的被动局面,争取在五至八年内使800个产粮大县能够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四、要鼓励产粮大县更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生产和农业集约化经营。产粮大县多为人均耕地多,集中连片的土地面积大,分散的家庭承包形式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对这些人少地多、商品粮贡献大的县应鼓励进一步解放思想,针对新的情况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加快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以适应现代大机械的作业,使节省的农业劳动力在新的产业领域创业、就业,为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创造条件。
    五、在“十二五”期间,把这些产粮大县优先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在“十二五”期间,产粮大县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点,给予统一的指导和支持,力争在一年内提出建设规划,三到五年高标准地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二、三产业和公共事业发展打下基础,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中小城镇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争取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使各产粮县的城镇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5%以上,县城人口达10万~20万以上的规模,为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李国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