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做起了“人贩子”——菲律宾就业保卫战

标签:
就业返乡潮农民工民生房价股市金融财经 |
分类: 封面报道 |
《留守?返城?——农民工返乡潮求解》系列报道
面对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引起的海外劳工回国潮和国内工人失业潮,菲律宾政府采取了举办公共工程、拓展劳动输出市场、开办职业培训和支持创业等多种途径疏解就业压力
□ 本刊记者 | 张由存
2008年12月25日,菲律宾黎萨尔省比南格南市巴廷安区维克托·雷耶尔一家五口过了一个九年来第一次全家团圆的圣诞节。维克托·雷耶尔的妻子塞奈达记得,1992年丈夫离家去沙特阿拉伯一家农场务工的时候,他们的大儿子加尼内·雷耶尔才刚刚出世。1999年,沙特农场的合同到期,丈夫回家与孩子一起过了一个圣诞节,两个月后,又到中国台湾一家机械厂务工去了。三个孩子对父亲的印象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记忆最深的是,每到圣诞节,母亲上午忙着给他们准备节日必备的水果、菜肴和甜点,一到中午12点,就会准时搬张椅子,守着电话机。多数时候,父亲会打来电话。如果没有接到电话,母亲就会打开父亲以前的信件,反复看。
能和家人一起过一个圣诞节,维克托·雷耶尔感觉很幸福,他额头的皱纹舒展了不少,深褐色的脸庞亦焕发着光泽。虽然刚满44岁,但他觉得自己老了,不想再背井离乡。但是,最近一个多月的报纸和电视上,充斥着企业歇业、岗位流失、工人失业的消息。他直觉,要想就近找份工作,几乎不可能。虽然台湾已有约9万名菲律宾劳工,但台湾制造业的就业形势还算不错,因此,他决定过完圣诞节重返台湾。
维克托·雷耶尔烦心的只是不能离家近点儿找份工作,而菲律宾全国另有几百万人压根儿就找不到工作。菲律宾劳动和就业部截至2009年1月上旬仍未公布确切的失业人数,但菲律宾著名社会经济研究智库飞鸟基金会(IBON Foundation)预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菲律宾的失业半失业人数可能达到1100万~1200万,约为截至2008年10月份菲律宾就业人口总数的30%。菲律宾前财长本杰明·迪奥克诺(Benjamin E. Diokno)的预判与飞鸟基金会基本一致。2009年1月7日,本杰明·迪奥克诺撰文说:“因为就业机会的减少和实际收入的降低,贫困人群可能进一步贫困化,饥饿人群可能进一步扩大。对菲律宾政府来说,今后的主要挑战不是力争2010年前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或力保比索对美元的汇率不超过50:1,而是如何解决1100万失业半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举办工程保就业
2008年11月,马尼拉尼诺·阿基诺国际机场(Ninoy Aquino InternationalAirport)迎来了第一拨从罗马尼亚、中国台湾和香港返回的菲律宾海外劳工(OFW)。载着回国劳工的航班犹如驶入未庄的乌篷船,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媒体的广泛关注。菲律宾舆论普遍担心:900多万菲律宾海外劳工只是全球金融风暴的第一批菲律宾受害者,接下来会是国内的外向型企业和工人。
因为2010年是菲律宾的大选年,所以涉及经济和就业问题,阿罗约政府对外总是尽量避免使用“衰退”和“失业”的字眼。2008年12月31日,阿罗约接受菲律宾碧瑶市媒体采访时仍强调说,菲律宾没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全球金融危机的30个受害国之一、没有因为世界性经济衰退而陷入衰退,绝不仅仅是靠运气。但实际上,从2008年10月起,菲律宾的经济部门便开始依照阿罗约的指示,紧急制订预案,为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经济衰退和工人失业做好准备。随着经济衰退迹象的日益明显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当初只是作为临时应对措施的预案便被升级为了正式的“经济反弹计划”(Economic resiliency plan)。2009年1月5~6日,阿罗约召集阁员到菲律宾南部港口城市伊利甘举行了2009年第一次内阁会议,会议的第一个议程就是讨论“经济反弹计划”、紧急就业及救困方案,而原定2009年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的计划则被临时提前到2009年7月份之前。
根据两天后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公布的“经济反弹计划”详案,菲律宾政府准备2009年拨出3000亿比索(约合63亿美元,约占财政预算的21.43%),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证券市场,而且要求相关部门2009年上半年完成60%~80%的投资,以便对冲上半年可能到来的失业高峰和为下半年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好准备。
2008年12月反弹计划首次公开时,即提出基础设施是投资的重中之重,而且会优先考虑“容易执行的工程”,如修复道路、医院、桥梁、灌溉设施、学校和政府大楼等。“(我们必须)确保所投资的工程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给当地带来更高的价值,以便相关行业能够为来年挽回、保住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反弹计划主要草拟人、国家经济发展署署长兼社会经济规划署秘书长拉尔夫·雷克托(Ralph Recto)介绍说,为了保证“就业工程”的如期实施,阿罗约政府不仅指示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与各省政府保持合作,而且“鼓励政府金融机构、国有和国家控股公司、地方官办企业和私有部门参与政府举办的基础设施工程”。
作为菲律宾的主要就业部门,菲律宾的私有部门正面临着因为全球信贷紧缩导致的融资困难和国际市场萎缩导致的资金断流问题。菲律宾工商联合会(PCCI,Philippin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已承诺筹集1000亿比索的基金,以拓展私有部门的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随后,不仅政府金融机构允诺设立类似的基金,而且各级政府纷纷调低了私有部门的公司所得税率(从35%调到30%),菲律宾金融及商业中心马卡蒂市甚至对愿意给失业工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的企业予以了缓征税收的优惠。
总统做起“人贩子”
正当阿罗约召集阁员到伊利甘市商讨2009年就业促进方案之时,几支由菲律宾海外劳工福利局和菲律宾海外劳动办公室官员领头的菲律宾海外劳工“重置队”(Reintegration team)正准备起程前往菲律宾劳工比较集中而且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
“我们需要提前派人到雇佣我们海外劳工的公司,而不必等到我们的劳工被解雇和收起行囊准备回家之后。我们派去的人主要是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看看他们能否胜任别的工作、决定他们能否转移安置。当然,决定他们能否转移安置之前,必须先对他们的经验和技能做出基本的评估。”菲律宾劳动和就业部部长马里安尼托·罗克(Marianito Roque)说,“对想回国的人,我们可以安排他们接受技能再培训,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或者给他们提供小额贷款和生活补贴,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针对不能接触到“重置队”且已经回国的海外劳工,菲律宾劳动和就业部特选马尼拉尼诺·阿基诺国际机场开设了一个“菲律宾海外劳工多中介援助中心”(Inter-Agency OFW Assistance Center),专为他们提供重新就业、职业培训和生活援助咨询。
菲律宾劳动和就业部发布的2008年年终报告说,2008年1~11月,菲律宾海外劳工新增122.1万人,总数已达900多万人,约为国内就业人数的26%;2008年1~10月,汇回资金137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菲律宾劳动和就业部下属的菲律宾海外就业管理局(Philippine Overseas Employment Administration,POEA)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菲律宾海外就业人数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海外劳动力市场的开辟和拓展,比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中国香港、巴林依然是菲律宾海外劳工的主要输入地,分别提供了34.5%、4.7%、4.5%、1.2%的新就业机会,而阿联酋、卡塔尔、中国台湾、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新拓展的劳动力市场则分别吸纳了19.5%、12.0%、8.3%、2.3%和1.0%的新增劳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亦为菲律宾海外劳工提供了近千个新的就业机会。菲律宾劳动和就业部提出,通过继续拓展传统劳动力市场和开辟新劳动力市场,2009年再输出150万劳工,使外劳汇款增至160亿~170亿美元。
但是,面对仍然看不见尽头的全球金融危机,要继续扩大海外劳工输出规模和增加外劳汇款绝非易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欧美及东亚劳动力市场至少短期内可供拓展的空间不大,尚有拓展空间的只有中东等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少数市场。
2008年12月13日,阿罗约抵达多哈,开始了对卡塔尔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阿罗约多哈之行的目的,除了邀请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阿勒萨尼居间斡旋菲律宾政府与菲南部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MILF)的和谈,就是招商引资和推销劳工。抵达多哈后,阿罗约便径直赶往多哈喜来登大酒店,参加由27位卡塔尔企业代表举行的午餐会,参会的企业代表包括美国建筑业巨头柏克德公司(Bechtel Corporation)多哈新国际机场项目部、阿勒阿赫里医院(Al Ahli Hospital)、喜特宁集团公司(Sterling Group of Companies)、多哈米德马克承包公司(Midmac Contracting)、多哈旅游和会展中心(Doha Resort and Convention Center)的负责人。午餐会上,参会企业代表当即表态:愿意给菲律宾劳工提供3.7万个新的就业岗位。阿罗约则告诉参会企业代表,菲律宾政府已经拨出2.5亿比索设立基金,专门资助失业海外劳工的培训和救助项目。
助人自助
阿罗约与卡塔尔企业界代表会面之时,一位戴金边眼镜的随行官员始终表情严肃,他是菲律宾贸易和工业部部长彼得·法维拉(Peter Favila)。伊利甘内阁会议后,彼得·法维拉领导的贸易和工业部被赋予了培训失业工人或资助他们创业的责任。
“为了配合安置因日益深化的全球金融危机而失业的工人,我准备动员整个贸易和工业部、它的附属机构、办公署、国有及国家控股公司(GOCC)着手一项大规模的培训和发展计划,以帮助他们重新就业或自己创业。”彼得·法维拉接受菲律宾《商业镜报》采访时说,为了培训和资助失业工人创业,贸易和工业部必须筹集至少4亿比索。贸易和工业部预算部门已经对部门预算重新进行了编制,至少拨出3亿比索的预算(约占部门总预算的10%)用于该项计划。剩余的1亿比索打算通过菲律宾发展银行和菲律宾驻外机构筹集。
新怡诗夏省商会主席班萨勒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给菲律宾海外劳工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们及他们的家庭已经陷入困顿,显然需要寻找新的生活出路,比如做点儿小买卖。
国家经济发展署科迪勒拉行政区(Cordillera)负责人胡安·恩加罗布认为,回国的海外劳工一般不会两手空空回来,他们希望通过做点儿小买卖渡过难关,政府则希望利用他们带回来的技能和资源提振当地的经济。另外,区内的碧瑶市集中了菲律宾大部分外向型企业,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工人失业率比较高,因而更加需要职业技能培训。
彼得·法维拉基本赞同他们的看法,认为如果政府不积极介入,帮助失业工人渡过难关,很可能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情景——地下经济盛行,影响经济快速复苏。贸易和工业部准备列出一个创业目录(比如开办社区商店),而且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启动资金,以解除他们的生计之忧和防止他们从事非生产性甚至犯罪活动。
另外,菲律宾劳动和就业部已联合学术机构、公立大学和非政府组织对回国海外劳工进行再培训,发给技术培训认证,以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政府的培训计划得到了劳工组织的响应。菲律宾最大的工会组织菲律宾工会会议(Trade Union Congress of the Philippines,TUCP)发表声明说:“因为工会和菲律宾海外劳工协会等工人组织对工人更熟悉,而且拥有更丰富的职业培训经验,它们能为失业工人提供更好帮助。”菲律宾工会会议发言人阿历克斯·阿奎拉尔(Alex Aguilar)补充说,工会会议拥有一所职工大学,可以为失业工人提供培训和就业援助。“我们能为失业的海外劳工提供业务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行业,特别是呼叫中心和医学记录(Medical Transcription)领域的培训”;劳动中心则可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劳动权利、法律请求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咨询。
菲律宾的就业保卫战刚刚打响,但已有人提出了质疑:政府大肆举办工程和操办职业培训,会不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阿罗约政府没有给出正面的回应。
〔《中国财富》 菲律宾打响就业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