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的背后

标签:
文化历史时尚 |
分类: 看 书 |
《沙丘》的背后
最近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美国科幻小说雨果奖,为亚洲第一人,掀起一阵科幻小说热潮。我曾经编过刘先生的不少短篇小说,也与他在纽约有一面之缘。漓江社有一套年选丛书,其中的科幻小说卷由我编辑,每年遴选最优秀的短篇小说,联系了一批科幻小说作家,如吴岩、星河、王晋康、潘海天等,刘慈欣也是当中的佼佼者,其小说几乎年年入选,有的还是头条,《朝闻道》、《思想者》、《梦之海》、《赡养人类》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先生一直创作勤奋,获得雨果奖并非偶然。
说起科幻小说,我想到曾经编过的一本书。十几年前,我通过王逢振先生联系版权,做过一套美国获奖科幻小说六本,获的是星云奖、雨果奖等著名奖项,虽然是获奖小说,但当时大家都不看好,原因很简单,连小说都不好卖,科幻小说当然就更不好卖了,况且中国读者对那些奖项也很陌生。可是很奇怪,这套书面世后,其中一本叫《沙丘》(Dune)的书销路特别好,不断收到各地订单,很快就重印了。上海世博会里的阿联酋馆,其起伏的形状据说就来自这本书的灵感。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书我也翻看过,写的全是天边外的故事,挺费脑子的,要很用心很用心才看得下去,稍不留神就一头雾水,我纳闷了好一阵,后来才找到答案。答案是从网络上来的,为了方便读者邮购,我在这六本书的封三,印上了自己的电子邮箱,有那么一段时间,求购的邮件蜂拥而至,全是求购《沙丘》的,其余五本则无人问津。我给读者回了信,问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
一个热心的读者回复我说,你也太老土了吧,连沙丘魔堡都不知道?这是当今世界最具魔力的电游啊,玩家有几百万号人呢。他还向我推荐沙丘续集,说是更精彩云云,要出版社赶紧出,免得被别人抢了先机。原来这些年在青少年中间,流行一个叫沙丘魔堡系列的电子游戏,有沙丘2000,沙丘3000多种版本,电游玩家都知道,可惜我们整个出版社没一个玩家,自然也没这方面的信息,可见出版社的人员结构有多么老迈。一家企业是接地气儿还是悬在空中,员工的年龄结构很重要,尤其是中层管理者,一定要任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担当,这是企业的命脉。
《沙丘》系列小说是弗兰克·赫伯特(1920~1986)的成名作,说起来也很偶然,他刚开始只是想为杂志写篇关于沙丘的文章,于是去俄勒冈州实地考察,结果被戈壁滩的壮丽景色深深震撼,文章没写成,却构思出了《沙丘》的大纲。他把自己的设想告诉太太,太太说你就在家写作吧,我出去工作,挣钱养活你。六年后,小说开始在报刊上连载,但反响并不热烈,遭到二十多家出版社退稿。好在世上总有慧眼,齐尔顿出版社的编辑拉尼尔,看中了《沙丘》,赫伯特很感动,又把稿子做了一番修改。小说1965年出版后,效果意外好,第二年获得星云奖。
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遥远星球的故事,几大家族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残杀,在残杀中不断进化,都想拥有宇宙控制权,少年保罗在沙漠中九死一生,寻找复仇机会,经历极其坎坷。小说有煌煌几大卷几百万字,以无穷的思索探寻宇宙的广阔与深邃,我编辑的只是其中一本而已,是整个系列的开篇。有人把赫伯特的科幻与金庸的武侠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代表了东西方文学想象力的最高境界,东方人讲侠义,西方人认科学,赫伯特因此被尊为西方科幻小说的当代巨匠。
玩过超级玛丽的初级玩家都知道,掌握游戏信息对玩通关是多么紧要,沙丘魔堡的程序是根据小说编制而成的,正因为游戏由小说而来,聪明的玩家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制定取胜的策略,一路过关斩将,这是《沙丘》热卖的原因,原来读者多半是游戏的少年玩家,是把书买去当游戏攻略使用的。我做过这么一本书,却不知道它的价值,回想起来多少有点尴尬,套用梁启超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本科幻小说好不好,看少年读者读不读。赫伯特晚年信佛,太太1984年因病去世,两年后赫伯特随太太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