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卡夫卡的眼神

(2011-07-12 14:51:17)
标签:

卡夫卡

汤永宽

文化

分类: 看名人

 

                                      卡夫卡的眼神

卡夫卡的眼神

             沈东子

 

 

赫塔·穆勒从小生活在罗马尼亚西部一个德国人小村落,她坚持用德语写作,是罗国的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9)后,有人说她是德国作家,有人说是罗国作家,其实准确的定位应该是德语作家。我特别佩服那些在狭小圈子里,坚持用母语创作的人,想想看周围是异族语言,身边没几个母语知音,可还是那么深爱着自己的语言,觉得只有这种语言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内心,这已经不仅仅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信仰,一个人需要何等坚忍的灵魂,才可以维系住这份执着?

 

我由此想到了另一个作家卡夫卡。在文学辞典里,卡夫卡被注明为奥地利人,其实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只是因为捷克当年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而他又始终用德语写作,因此当奥匈帝国从这个世界消失后,我们宁可把他的国籍归为奥地利,而不是捷克,其实准确的归纳他也应该是德语作家。卡夫卡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布拉格的犹太人聚居区,他隐居在当中的某条小街里,像普通人一样跟父亲吵架,跟女郎约会,但也有与旁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写作。他有一双奇怪的眼睛,在他看来世界是变形的。

 

德国读者读到穆勒或卡夫卡的文字,会有某种莫名的感动,因为那是他们的文字,却由某个遥远的人写出来,表达得那么贴切,好像忽然发现世上的哪个角落,还生活着祖上的某个分支,再或者如同我们听说横滨或旧金山唐人街的一位作家,用汉语写出了惊世之作,内心一定会很钦佩也很感动一样——只是生活在横滨或旧金山的华人,仅仅为了谋生就要耗掉一生,哪有时间去做文学这种奢侈的行当?

 

世面上的《卡夫卡传》有多种版本,作者也不同,德国人、英国人都有,但最权威的传记应该是他的生前好友布罗德撰写的,卡夫卡去世前交待布罗德,要布把他的所有作品烧掉,布未执行,反而全部整理出版了,这样世人才知道世上有这样一个卡夫卡。既然关系这么亲近,他写的传记当然包含有更多第一手资料,也更可信。90年代中期我去信上海翻译家汤永宽(19252007)先生。我与汤先生从未谋面,但知道他早在60年代就译过卡夫卡的《城堡》,供内部做批判用,是内地最先翻译卡氏小说的译家,请他翻译布罗德的《卡夫卡传》,当然是合适的人选。

 

不过汤先生是否会答应我的约译请求,说实话我也没把握。首先,汤先生做外国文学编辑多年,曾任《外国文艺》主编,率先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直接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是译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次,据我所知,他当时身体不太好,而译事向来伤神,句斟字酌殚精竭虑,往往一本书译下来,人都要瘦掉一圈。不想他很快回信了,说时光忽焉流过三十年,当年国人知卡夫卡者寥寥,今能译卡传实属幸事。这本白底蓝字的漓江版《卡夫卡传》,如今仍在市面流传,封面上卡夫卡深邃的眼神,依然注视着我们这个变形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皮蛋同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