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五台山)
“去山西,就要去凤凰”
沈东子
没有分辨就没有记忆。都说中国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56朵花,但是要我数,我只能数出其中几朵,最多十几朵,就是穿上民族服装要我认,我也不能全认出,最多能认出藏、蒙古、朝鲜等特征比较明显的,其他民族的服装,比方达斡尔、锡伯、裕固等,于我太陌生,我从来没见过,所以没有能力去分辨。或许本民族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认出本民族的服装,但对于旁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旁人不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所以也就看不出差别,看不见那奥妙,哪怕那奥妙就在眼前。那么为了能辨认,是不是就应该多去了解呢,理论上说是应该的,但人生有限,世界又何其大,等我们什么都了解了,辨认的时间也没有了。
举56朵花做例子,只是想说明相形之下,如今的城市就更难辨认了。认不出56个民族,是我们自己没见识,认不出哪条街属于哪座城市,那就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城市的问题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装,如今的城市却喜欢穿一样的衣裳。中国现在有钱,许多城市都高楼林立,中心区辟出步行街,你只要进入步行街,就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王府井、观前街,还是解放碑、春熙路,因为步行街的格局大同小异,加上物流发达,步行街的商店货架上,堆放的商品也大同小异,同样的包装,同样的品牌,时刻消解着我们的分辨力,逛街逛到步行街,往往分不清东南西北。当然许多人会喜欢步行街,毕竟给大伙儿提供了“小平”的方便,没准这就是世界大同的前奏,落伍的是我,而不是城市。
城市需要特征吗,当然需要,没有特征就无法分辨,没有分辨就没有记忆。我们因为钟山记住了南京,因为西湖记住了杭州,但这只是自然特征,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幸拥有这样鲜明的自然特征,与自然特征同样重要的,还有人文特征,比方天安门、外滩等等。现在还流行一种称谓,叫非物质文化,这也是一种人文特征,如舞蹈、绘画、音乐等。在合肥时曾想看一出黄梅戏,坦率的说,合肥是座工业城市,天空灰蒙蒙的,可记忆的东西不是太多,可黄梅戏是不可替代的。好不容易问到了演戏的场所,却被告知时间不对,只好走人,于是我对合肥的记忆,至今是模糊的。
当然分辨力的强弱,除了跟对象有关,跟我们自己的素养,也多少有些关系。一次在北京机场候机,听见旁边几个人闲聊,一位老兄是江浙人,特健谈,看上去见多识广,他说“出门旅游嘛,当然要看有特色的地方,去山西,就要去凤凰,否则等于没去。”有人提醒他凤凰在湖南,老兄并不理会,继续侃侃而谈。有人问桂林有些什么可看的?他说“桂林?去桂林除了看看漓江和都江堰,其他没什么看头。”我善意地理解,他还是去过一些地方的,只是把平遥记成了凤凰,灵渠记成了都江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