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看电影 |
与天才的内心近在咫尺
沈东子
曾经听人说,《美丽心灵》真是不好看,问为什么不好看,也说不出理由,就是看不下去,看着看着就想打瞌睡。这也难怪,刚看见拉塞·克罗饰演的纳什时,觉得他是很搞笑的,抱着一堆书在校园里走,哗啦一下撒了满地,所有同学都对他投去嘲笑的目光。他写在窗玻璃上的那些数学运算公式,充分证明他是个数学天才,可是没谁理解他,连同屋也不理解,气得他把书桌从楼上扔了下去,差点砸到路人。这是看这部电影的第一境界。在这层境界中,你觉得纳什是个喜剧角色,而且曾因扮演《角斗士》封奥斯卡奖影帝的拉塞·克罗演技也未见高明多少,这只是部二流的搞笑片。一般读者看到这里,有可能感到困惑,心想堂堂好莱坞也不过如此,就知道拿书呆子开涮。
如果你有耐心再继续看下去,就会看见他的家庭悲剧了。他因为懂得太多,掌握了某些国家秘密,受到FBI的追踪,每天都要跟追踪他的人进行周旋,还不能告诉老婆、孩子,承受的心理负担可以想见是非常巨大的。处处都是陷阱,人人都很可疑。这时候你开始同情他,觉得美国居然也抽筋了,放着这么好的数学人才,不好好重用,反而加以怀疑迫害,好像参议员麦卡锡老头又回来了。
等到看见FBI竟然把他抓进去,绑在椅子上施以电刑,电得可怜的纳什阵阵哀嚎,这时候你简直是出离愤怒了,总算明白过来,原来这部电影并不是个平庸的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天才毁灭的过程,你甚至会觉得它有点类似莫扎特或凡·高的悲剧,因为看电影前你就知道,该片是根据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当代大数学家纳什的事迹改编的。这是第二境界,能坚持看到这一境界的观众,已经非常了不起,至少证明自己对深度电影的理解相当有品位。
第三境界,也是最后的境界,在看到影片四分之三之后到来。这时绝大多数观众,要么昏昏欲睡,要么已经走掉,而影片的精彩部分出现了。你忽然明白前面的那些人和事并不存在,朝夕相处的同窗、FBI的资深探员、同窗手里牵着的小女孩,通通都是纳什的幻象。你刚刚还跟他一起见证他如此真切感受的一切,到了却明白这所谓的现实全都塌了方。原来他是那么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和内心世界,生活在尘世里,常常感到与人交往的困难,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这是所有天才的共同标志,明白了这一点,你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平常的场景铺垫,具有多么不平常的喻指,你甚至想回过头去从头看起,再去仔细品味那些貌似平庸的细节。
影片最可贵的地方,在于深入到纳什的内心,用纳什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世人眼中,纳什是异常的,可是在纳什眼中,异常的却是这个世界,影片把我们带到天才的内心深处,让我们明白原来在天才的眼中,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你能坚持看到这里,你与天才的内心距离,已经近在咫尺。然后你惊讶地看到,这位天才怎样用超常的毅力和理性回归到他眼中原本异常的众人这一边来,连滚带爬地摆脱心理泥淖,战胜自己。纳什最终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美丽心灵》则赢得了奥斯卡四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