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国平
周国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885
  • 关注人气:473,3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纠错媒体(1)

(2007-10-01 23:20:22)
标签:

人文/历史

名媛学堂

于丹

易中天

 

 

                               纠错媒体(1)

 

    周国平留言:
    在媒体对我的报道中,常有不实或不准确之处。为了不误导读者,我决定在我的博客上开辟这个栏目,适时作必要的澄清。我希望,这将有助于促进媒体做更负责任的报道。哪一天我的这个栏目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则谢天谢地矣。

 

    一、我与“名媛学堂”毫无关系

 

    最近有多家媒体报道,中山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推出“现代魅力女性高级研修班” ,又称“名媛学堂”。据介绍,课程为期10个月,每月上课2至3天,学费加上杂费共计36800元。有记者披露,该培训班实际上是中大与北京一家名为“名人学堂”的培训公司合办的。在有关报道中,我的名字均被列入授课老师名单。我声明: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与我联系过此事。因此,就把我的名字列入而言,属于不实广告。我本人同意人们就此事广泛发表的意见:“名媛”不可速成。我还认为:现代女性(男性也一样)若要真正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惟有静下心来,养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否则上多少个培训班都无用。

 

    二、我没有反对人们读于丹、易中天的书

 

    近日来在郑州做讲座和接受记者采访,我谈到我的阅读主张,强调了直接阅读经典。有一则报道说:记者试探性地问,那么《百家讲坛》那些名家的书呢?“不要读,他们跟国学完全没有关系!于丹的《论语》和《庄子》那是励志,不是国学,易中天的《三国》是评书是讲故事,也不是国学。”其中,“不要读”一语容易引起误解。当时的语境是,是否可以通过于丹、易中天来研习国学,我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我当然不反对人们读于、易的书,只是想说明,电视观众的热捧与研习国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我基本上把这归入大众文化消费的范畴。在这里,“大众文化消费”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不含褒贬的评价。读者是分层次的,有些人满足于大众媒体配置的文化快餐,有些人则必须自己去品尝原汁原味的高级精神食粮,这再正常不过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两者的比例好像太悬殊了。我尝自问:倘若我的一本我自知比较浅的书发行几百万册,我会如何?答案是我会万分惶恐。

 

                                           2007-9-28

 

 

 

                               我就说葡萄是酸的

 

    新浪博客首页刊发了我的《我没有反对人们读于丹、易中天的书》,但把标题窜改成了《我为什么说不要读于丹、易中天的书》,意思正好相反。我刚在这里纠错,你们立刻就在那里把我的纠错改造成了新错。唉,媒体啊……
    怪不得一小群此前对我一无所知的网民涌入了我的博客,向我开骂。当然,我不必理会。
    也有善意的批评者,我愿意向他们澄清我的观点:
    一、对于于、易通过“百家讲坛”在图书市场走红的现象,我曾写《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一文,比较完整地表达了我的看法,可在我的博客中查到。
    二、就国学是对中国古籍的研究而言,我完全不主张大家都从事国学,那当然只是相关领域学者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反对媒体把“百家讲坛”节目热播和于、易走红扯成所谓“国学热”。这的确是两回事。国学不可能热,不必要热,事实上也没有热。
    三、我强调的是经典,而不是国学。国学是少数学者的事,经典却属于每一个人。直接向大师学习,这是我的阅读定位,我自己受益无穷,因此也乐意推荐给别人。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的伟大精神财富,最好的东西就在那里,为什么不去享用,却把时间浪费在次好的、较差的东西上?当代无大师,廉价的“大师”帽子却满天飞,真让人汗颜。我太知道自己在尼采面前的分量之轻,所以我研究尼采时,把主要精力用于翻译,而不是写论著,就是为了让人们不是通过我的介绍了解尼采,而是能够直接阅读尼采的著作。
    四、阅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一个真正有阅读爱好和习惯的人,必定是自己选择适合于他的精神食粮,不会跟着媒体跑。这和是不是所谓“精英”毫无关系。你不是作为“精英”,但必须是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大众”,才能走进真正属于你的书籍世界。使我反感的正是现在这种由强势媒体主宰多数人阅读取向的局面,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窝蜂全去读某一个作家或某一本书,这些仅仅跟着媒体跑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大众”,而不再是“个人”,我在此意义上称之为“大众文化消费”,定性非常准确,一点儿没有冤枉他们。
    五、我仍然要说,如果我一夜之间火暴,一本书发行几百万册,我会万分惶恐。我当然喜欢有许多稿费,但我的神经承受不了媒体制造的如此离谱的神话。我相信,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质量会有一个基本估计,曾经花费更多心血、写得更好的书长期受冷遇,一本自知比较浅的书靠了媒体炒作突然大红大紫,这滋味未必全是甜蜜。权衡轻重,我宁愿我的每一本书的销量与其品质基本相称,这会使我心安,并且觉得这个世界还比较正常。好吧,我就说葡萄是酸的,不能因为世上有过一只矫情的狐狸,我就必须把自己没有吃到的一切葡萄都说成是甜的吧。狐狸和狐狸还不同呢,人和人的区别就更大了,不是吗?

 

                                    2007-1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