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古城南边的城门在永叔路与绳金塔街,系马桩交汇的十字路口上,叫进贤门,又叫抚州门。是当时市民通往进贤、抚州的必经之路。一个城门两个称呼,缘由宋代修城的两地民工。
北宋初年,南昌改称洪州。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知州赵概将南昌古城墙延长到15000米,城门从唐朝的8座增加到16座。城门要重新命名。
古城南门东边的城墙是进贤劳工修建,西边的城墙是抚州劳工修建。民工分居在琪口巷、惠园街、胶皮巷、十字街、玉清观、将军渡、洛阳桥、厚福巷一带,时常在城门及街上相遇。进贤人称这门进贤门,抚州人称这门抚州门。双方为此口角,甚至要械斗。府台告诉双方代表,城门落成时,有办法让双方满意。
不日,知县令琪口巷李麻子石坊店,凿刻分别有进贤门,抚州门字样的两块石碑。刻好伙计将一块空白的石碑和抚州门石碑搬进屋,进贤门石碑错放在外面,被抚州人发现,半夜偷偷将石碑扔进护城河。
李麻子见石碑被盗,又补刻了一块进贤门石碑交差。三月初五城门落成。知府告知头天三更将刻有进贤门,抚州门的两块石碑丢进护城河,让双方各派十人下水,谁先捞到就以谁的籍贯命名。水中有两块进贤门的石碑,一块抚州门的石碑,自然进贤人先捞到。此门便命名为进贤门。
抚州人通过进贤门来南昌做泥水匠、木匠的众多。平时居住在进贤门附近。天长日久,人们称这里为抚州门。直到现在老南昌人还有称进贤门为抚州门的习惯。他们把古城门外的小街小巷统称抚州门外。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命朱文正任南昌都督。为便于防守,朱文正将城区面积缩小至1/3,城墙缩至7200米。仅留下七门,“七门九洲十八坡”便始于此。以前这一带农田菜地居多,运肥挑菜之人川流不息。城外又有多处坟山墓地,送丧扫墓者常来常去。故有“驮笼挂袋进贤门”和“挑捅卖菜抚州门”或“哭哭啼啼进贤门”之民谚。据说,当年澹台灭明进入南昌城,就是由进贤门而入。
明初新建的进贤门,比较雄伟。瓮城呈长方形,长约60米,宽约48米,瓮城南面开门建闸楼、东面开门有城楼三层,飞檐翘角。登城马道在城台东北角。
南昌市档案馆收藏的一张清末南昌的七门图显示,南昌的进贤门瓮城绘得十分宏伟。瓮城之外还增筑了两个月城。这两个月城是咸丰二年修筑的牛马砖墙,与瓮城是有差别的。
进贤门面朝正南,门拱宽大,1928年拆城时未被拆除,而是作为南昌城墙的标志,保存下来改造为景点。
然而
,进贤门城楼没有保留几年,还是被拆毁。如今只剩“进贤门小学”,寄托着老南昌进贤门的回忆。
紧靠进贤门城外,有条街巷叫养济院。源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转运司副使芮烨、钱实以及判官赵汝愚三人捐资三百七十万贯,在隆兴府(即南昌市,绳金塔景区内至今仍有隆兴戏台)延庆、崇和两门外兴建江西运司养济院
。这是江西境内最早的慈善机构,以病而无归者为收容对象。
清末的《江西省城地理白话教课书》记载,“由万年巷口,向西直走,约过二三家,靠北一巷,名大杠把巷,可通张家厂。再由巷口西下二三家,北首有一小巷,名小杠把巷,直通普育学堂。”从明清时期到解放初期,南昌城里有个职业叫“杠把”。南昌的大杠把巷、小杠把巷名即缘于此,巷内居民大都以“杠把”为业,世代相传。大杠把巷,小杠把巷,都很窄很短,呈南北走向,南口连接“北营坊街”(即今苏圃路与环湖路之间)。
“杠把”就是抬棺材的。古时出殡,棺材上方绑定一根粗长的木杠,再用四根短一些细一些的木杠架着大木杠,小木杠一端一个“杠把”,共八人又称“八仙”。“杠把”用肩膀扛起棺材,串巷走街,缓缓走出进贤门,安葬在老福山、张家山(今绳金塔西侧前进路)、京山(前几年京山发现古墓群墓主均源于宋元明清)一带。这就是“哭哭啼啼进贤门”的来历。进贤门附近卖丧葬用品的店铺也就特别多。至今,短短的一条绳金塔正街仍有两家石碑店,四家卖钱纸,纸花,鞭炮,和丧葬服务的店。
图一;古进贤门外的绳金塔街
图二,传承千年的进贤门外丧葬用品店
图三,传承千年的进贤门外丧葬用品店
图四,传承千年的进贤门外丧葬用品店
图五;绳金塔街东侧的养济院,坝口巷地块已拆迁一空
图六;明代南昌古城图十;古城旧址旁的进贤门小学
图七;明代进贤门图
图八;清朝后期拍摄的进贤门正门
图九;进贤门瓮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