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土博客文化时评之七:《牛城晚报》离“新闻纸”的距离有多远?

(2007-08-15 10:55:26)
标签:

刘非小品

小品

情感散文

咱是工人

邢台学院

邢台

张靓颖

韫儿2006

刘非

原创

工人dv

分类: 文化评论
    中国都市报“泰斗”席文举曾给晚报分类,在他的概念中,一类是“传统晚报”。它的代表理论有两句话:“日报的补充”、“茶余饭后”,以向读者提供文教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二类是“机关晚报”。既提供文教娱乐消遣,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三类是80年代诞生、90年代崛起的“新型晚报”。这类晚报强调自己是报道同市民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强的各类新闻和信息的新型报纸。我们以此比照看牛报,总情愿把它归到“新型晚报”的行列!毕竟咱是牛城人,牛城人不看牛报看什么?呵呵~热爱的归热爱,挑个刺儿也不多余,笔者以为,经过一番“塑身”转型后的《牛城晚报》,今天尽管好看了许多,但它离“新闻纸”的境界还很远!

   首先,“事件不够话题凑”,新闻标题制作不懂吸引眼球。

在笔者的印象中,“牛报”在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选题的过程中,对于挖掘整个事件的报道纵深程度往往不够,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彰现人性的细节之美还太多。特别是报道的“现场感”常常受制于记者的思路在读者面前大打折扣!资讯飞速传播的年代,尽管网络文化中“标题党”作法值得商榷,但是基于吸引作者注意力和为文章制造买点的考虑,建议编辑们还是在这方面下下气力,站在“这是一张本土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新闻纸”的高度把每个稿子的标题制作的更精确更精美些。

其次,关注世井百态, “纯文学”、“亚文学”该统统下课。

  客观上讲,目前《牛城晚报》对“纯文学”(述评、书评等)“亚文学”(指网络文字、情感故事、糖醋散文)“青睐”程度让人瞠目结舌!甚至说今天的做法都有点“奢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笔者认为,虽然说晚报的“喉舌”功用对比日报在日渐减弱,但它说到底还是张新闻纸。在它的领地上,应当充斥大量的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使用信息和都市资讯内容,而不应是一些无关痛痒的闲适文学。即便有,也应该是那种反映市井百态短而又短的小品文。像一版内容仅三篇“雅文字”的做法着实罕见!更何况,《牛城晚报》每周推出的“文学版”名目繁多,又有浪费版面资源的嫌疑呢?

   第三,换位思考,用最民间的记录方式写新闻

这个问题是“新闻人”普遍看重的一个写作方式方法的问题。同样的一个事件,不同的记者写出来的效果就会因为各自的见解和主张及叙事的角度的不同,使文字的精彩程度和传播广度大相径庭。严格意义上,这是资讯时代对传媒从业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退一步讲,《牛城晚报》要更新要更吸引人,关于新闻报道角度、报道手段的“创新”也该早早地提上日程!好在邢台不是成都、广州、重庆、南京、郑州这样报业竞争趋向“白热化”的城市,笔者认定,当邢台一旦都市报、商报之类的报刊横空出世,眼下的情形就另当别论了!

  第四,激活动力,最优质的新闻报道源和报道途径在哪里?

相比而言,相信从事传媒的朋友能了解《重庆晚报》、《大连晚报》、《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这些品牌在采编机制“创新”的种种先进经验。笔者认为,《牛城晚报》何不也尝试借鉴其中的一部分呢!比如引入残酷的竞争机制, “没有新鲜血液就没有发展”;比如提高优质新闻独家稿件的稿酬,“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比如,适当下放“优先新闻采访权”,吸纳更宽泛范围的准文字从业人员,并在加以业务引导规范的前提下,激励他们挖掘生活中优质的新闻源。值得肯定的是,“邢台人”、“邢台新传媒”和“晚报QQ”群已开始做这样的“编读联动”尝试,我们有理由深信,一种开放式的新闻报道更能使《牛城晚报》多出几份“厚重感”!

 

以上观点仅属作者一家之言,若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媒体资深人士、老师、朋友批评指正。

 

权当娱乐 ]

 

如果本文对改进《牛城晚报》工作有甚微益处的话,感于作者对《牛城晚报》的强烈关注和执着热爱,建议贵社领导友情赠送作者:2008年《牛城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