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体象蔑视:容貌缺陷与消极体象
我们必须有忍受不完美的勇气。
——阿德勒
三、自我丧失:容貌缺陷者的体象特点
容貌缺陷者会因为自己的外表问题,产生心理困难以及种种心理压力。具体说来有自卑感、缺乏信心、封闭自己、孤独绝望、抱怨命运等。
〇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容貌缺陷者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就是自惭形秽的自卑感。如实例之3。
自卑感是最主要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感觉。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总是与这种感觉相伴随。其中容貌的缺陷是导致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和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A.Adler,1870-1937),曾深入探讨了器官缺陷与自卑感的关系。他认为所有的人或至少多数的人都可能在生理器官上比不过别人,因而产生自卑感。他在《傲慢与服从》中说:“有着器官缺陷、体弱、多病、笨手笨脚、生长落后、丑恶、畸形或仍留有幼稚行为的儿童就很可能在对环境的关系中,形成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性格上表现的特点是“怯弱、优柔寡断、不安全感、怕羞,特别需要扶助,听话服从……以及幻想、平等的意愿、自觉渺小或受虐的倾向,这些特点都相当于自卑感。”
自卑感产生后,自然会形成个人一种内在的压力,使之在心理上失衡与不安。失衡与不安的后果就会促使个体寻求平衡,从而克服自卑感的痛苦。阿德勒称这个体的此种作为是“补偿作用”。因身体条件限制而有自卑感者,可在心智活动上寻求补偿;因缺乏社交能力而有自卑感者,可在体能活动上寻求补偿。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人都有短缺之处,偶然产生自卑感不失正常现象,自卑感能借适度补偿予以克服,更是合于心理健康的。惟有补偿不当,就难免形成自卑情结。按阿德勒的解释,有自卑情结者可能在行为上表现两种现象:一种是为掩饰自己的缺陷或缺点,不敢面对现实,终而形成“退缩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另一种是极度奋力寻求另一方面的满足,借以掩饰原来缺陷或缺陷造成的自卑感。阿德勒称这种心理倾向为“过度补偿”。容貌缺陷者这两种行为都存在,但临床工作中见到的不一定多,这是因为有该两种极端行为的人,很难理智地、积极地寻求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已经形成了病态心理。
自卑感是容貌缺陷者的根本的心理问题,其他许多心理反应,都是继发于自卑感,如孤独、悲观、自我封闭等。
〇丧失自信
缺乏自信心是一个有自卑感的人必然的表现。我们在一些容貌缺陷者的心灵深处,很容易发现几乎被毁来的自信心。如实例之2。
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的人,根本无法确立自信心。然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从孩童时期便开始逐渐确立的。对于儿童,外貌和智能是自信心树立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而容貌的缺陷是最容易、最直观地摧残儿童自信心的因素。如实例之5。
容貌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极大,很难被改变。即使现代社会美容外科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人的容貌相对来说是天生的。而一个丑人的自信心恐怕只能用淡化对容貌的关注,并用更发奋的努力,用自己的智能来根本弥补或确立。
〇自我封闭
自卑、缺乏自信的结果必然是封闭自我,自觉或不得已地脱离与人和社会的接触,把自己的活动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环境内。如实例之1。容貌缺陷者真正害怕的是他的和社会不接受自己。因为,他们从小就看到了过多的冷漠、厌恶、歧视等异样的目光。与其说是他们封闭自己,不如说是他们迫不提已地保护自己的行为。
无疑,封闭自己是一种逃避性的消极行为,且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异于杀殁一个人的社会生命。
〇孤独寂寞
封闭自我的必然结局是孤独,孤独就难免寂寞。寂寞和孤独是相伴随的,在英文中这两个词是同一个词。寂寞是由于缺乏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孤独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或此时或彼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孤独感。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有两类,一是不能被他人、社会接受的人;另一是绝对独立和自由的人。前一种人比较普遍,其中容貌缺陷就往往不被他人或社会接受。因不人们爱美,不美的人或丑陋的人不说令人厌恶,也很难吸引人。几乎所有的容貌缺陷者都会感到一种孤独。如实例之3。
〇悲观绝望
倘若说孤独是容貌缺陷者的生存状态,那么伴随的心境就是长久的孤独感,以及令人心碎的情感问题。抑郁和悲观是容貌缺陷者普遍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当对容貌缺陷的改变无望时,这种情绪反应会更强烈。如实例之2。
〇抱怨命运
怨天尤人或自现是容貌缺陷者普遍的、无奈的心态。毕竟相貌缺陷有术多的遗传或先天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有谁能决定得了呢?也难怪容貌缺陷者问天,问地,问上帝。如实例之1。
此外由容貌缺陷怀疑自己的生命价值也是容貌缺陷者多数人的心态。如实例之5。
第五章体象蔑视:容貌缺陷与消极体象
一、一种感受:消极与积极体象
二、体象危机:容貌缺陷的心理困惑
三、自我丧失:容貌缺陷者的体象特点
四、抗拒丑陋:容貌缺陷者心理防线
五、丑人的信念:正视不公正的目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