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管中窥史杨玄感 |
分类: 管中窥史雄视百代品唐宋 |
虽然我们的教科书经常宣称“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翻看历史,却随处可见拥有所谓民心,但是依然不得天下的现象。隋末杨玄感起兵就是一例。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多次讨伐高丽,劳民伤财,百姓流离失所。杨玄感乘势起兵。
当时杨玄感负责在后方督运军粮,杨玄感借口水路盗贼众多,故意拖延时日,不及时发送粮饷,使得渡过辽河的各路隋军缺粮。然后杨玄感召集负责运送粮饷的几万民夫,从中挑选了身强力壮的五千人充作士兵,又征召了三千多船夫,充做水军。然后,杨玄感杀三牲誓师。杨玄感说:“皇帝无道,一点不知道体恤百姓,天下都受到不断的骚扰,为了满足皇帝一个人的虚荣,让千千万万的人死在辽东。现在,我和你们起兵,将要拯救百姓于水火,大家觉得怎么样?”所有军士高呼万岁,于是杨玄感统帅部队,向洛阳进发。
当杨玄感渡过黄河的时候,《通鉴》记载“从之者如市”,投奔杨玄感的人多的就像是赶集一样。当杨玄感在包围洛阳的时候,“父老争献牛酒,子弟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数”,每天前来投奔主动请求效力的更在千人以上。杨玄感起兵不到一月,聚集的军队达到十万人。即便是在余杭,有为普通百姓叫做刘元进的起兵呼应杨玄感,刘元进宣称:“当年朝廷处于全盛之时,征讨高丽的人依然大半无法回归,现在国家已经疲惫不堪,我们还要被征召去辽东,我们这些人就要死绝了!”许多百姓听了都纷纷逃离,当刘元进宣称造反时,都来归附,短短十来天的功夫就聚集了几万人。
可见,当杨玄感起兵之时,隋朝民心已失,尤其是在长江以北地区,因为连年征讨高丽,百姓流离失所,无法生存,此时一旦有人竖起大旗,必然如水之就下,瞬间就可聚集无数人马。
当杨玄感兵变的消息传到隋炀帝耳中时,隋炀帝十分惊恐。隋炀帝紧急征召自己的心腹大臣纳言苏威,说:“以前我就觉得那个孩子特别聪明,现在恐怕要成为朝廷大患了。”确实,杨玄感不同其他起兵的草头王,他是杨素之子,正牌的隋朝皇室子孙,一旦成势,取代隋炀帝称帝阻力会小很多。但是,苏威的看法却和隋炀帝相反。
苏威认为:“夫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玄感粗疏,必无所虑。但恐因此渐成乱阶耳。”苏威是隋末唐初名相,虽然有人认为苏威谄媚,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苏威对于时局的判断和识人之明。苏威认为杨玄感不能算作聪明人,只有那些能够识别是非,看清成败的人,才能称为聪明人。可是杨玄感此人一贯粗枝大叶,考虑事情不周全,完全没必要为他担心。真正值得担心的是,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杨玄感,影响太恶劣了。
隋炀帝又曾经询问另一位大臣,饱学多才的太史令庾质。庾质也认为:“杨玄感此时的地位和势力虽然很强大,但是他平时没什么声望,只想想借助百姓的辛劳,侥幸获得成功。但是现在天下一统,是不能轻易动摇的。”
其实,早在杨玄感起兵之初,曾经游说驻守在黎阳的守将侍御史游元和他一起造反,可是被游元拒绝。游元认为即便天下人造反,而作为朝廷宗室,历代都蒙受皇恩的杨玄感也不能造反,何况此时杨素死去不久,杨玄感就起兵,对父亲是不孝,对国家是不忠。杨玄感大怒,但是又不忍心杀害游元,之后多次用死亡来威胁游元,但是游元始终没有屈服,无奈,只能杀掉游元了。
可以说,虽然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让天下民情激愤,但是对于隋朝的官员来说,却大都蒙受隋文帝杨坚的恩惠,即便是在隋炀帝早年,也算是励精图治,有所作为了。是以民心虽失,但官心不失。
之后事实果然证明,杨玄感围困洛阳之后,久攻不下,随即便被集结的隋军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