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陶渊明:现实与课堂的尴尬

(2011-06-10 17:05:06)
标签:

陶渊明

课堂

校园

分类: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
             闲话陶渊明

    对于陶渊明,做为老师,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些他的诗句、言论,可是无论我如何吹嘘,学生心目当中,陶渊明依然是一个躲避现实竞争,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弃妻子生活于不顾,动辄唱高调,说什么保持高洁,追求自由的人。要是脱离了学校,问那些社会人,估计会得到更多的冷眼和嘲笑。确实,陶渊明不识时务,已经是大众的共识。
    有时候做诗歌鉴赏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学生们最喜欢套用两句话,一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一是热爱田园,追求自然。确实,在高考当中,或者说在流传颇广的名篇名作当中,确实充斥着这两类思想。怀才不遇,是千古以来的共性。这个社会从古到今都是讲究利害和关系,朝中有人好做官嘛,要想得到上级的赏识,或者有关系,或者买关系,才能确实需要一点,人家说烂泥扶不上壁,文雅一点就是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可是才能只是各种因素里最不重要的一种,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而至于热爱田园,不知道为什么高考出题者喜欢出这类题目,是因为和前者一样,古来诗篇中大都是这个主题?
    非也。从古到今,摒弃名利,热爱田园就是异数,少之又少。
    就说陶渊明,我们现在的诗歌史对陶渊明评价很高,更多的是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几乎就成为淡泊名利的代言人。那么陶渊明对名利就不曾动心吗?
    不,陶渊明青年出仕,十多年为官。而担任彭泽令,就是为了县令两百石的俸禄。有酒有诗的生活,要有基本的钱财作为基础。就是在辞官的时候,陶渊明也一直在为要不要等到秋收之后得到俸禄在走而苦恼。那个时候,不是每月发工资,而是一年一次,秋收之后用官田收入抵偿俸禄。
    只是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东晋行将灭亡,官场混乱不堪,而作为寒门出身的陶渊明,更不可能在那个讲究门阀的官场施展自己的抱负,混迹官场多年,陶渊明心灰意冷,终于选择了退出。他辞官的原因并非因为什么不和其他人同流合污,只是拘束的官场生活,让自由的本性困苦不堪罢了。当然随着年岁渐长,陶渊明对自己的追求也越来越明白,对名利一途,也确实看得越来越淡。在他五十多岁,年老多病,家中遭受火灾,几乎一无所有之时,也拒绝朝廷征召出仕。
    陶渊明在自己的时代,是一个二三流的小诗人。钟嵘的《诗品》将其诗列为“中下品”,远在谢灵运等人之后。一者其文风平易,没有华丽辞藻;二者思想颓废,缺少慷慨风骨。就算是在唐代,虽然有王维和孟浩然的尊崇,可是田园也好,隐居也好,只会让更多的人以为是抬高身价的手段罢了。一如谢安东山再起,山水田园诗人大多不是真正热爱田园生活,更不要说淡泊名利了。王维写过很多的隐逸诗,他所表现的不过是一个贵族官僚的悠闲,看着青山,看着流水,看着漠漠水田,看着牵着牛经过柴门的农人,就觉得这种生活很好嘛。其实真让王维下地干活,不出一个小时,就会叫苦叫累叫烦了。孟浩然也写过一些农村生活,作为居住在真正农村的他,有一些生活的经验,可是对于农民的生活,布衣的身份,孟夫子究竟有多少热爱?“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其中满是萧瑟和失落。
    至于后世,就更少什么真正热爱田园的诗人了。有的多是以此为手腕,博取虚名的伪君子罢了。

    当然,热爱田园,追求自由不等于不需要名利,不需要基本的物资生活,而是说不把名利富贵当成人生的主要追求吧。
    相对陶渊明的素净,我更喜欢晚明文人的自如。对于名利没有刻意的抵触,也讲究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也讲究精致典雅的精神生活。袁宏道说:“人生三十岁,何可使囊无余钱,囤无余米,居住无高堂大厦,到口无肥酒大肉也,可羞也。”确实,至少是有基本的温饱,应该是小康,但不必奢华。作为曾经做县市级官员的袁宏道,追求的不过是肥酒大肉,完全可以理解。人们在谈及人生、志向的时候,经常是讲一些貌似高尚的为国为民,圣贤之道等等,而袁宏道却坦言最对生活享受的追求,正见其可爱。不过人生最大的快乐永远都是建立在精神快乐的基础上。只有内心的只有、淡定,才能更多的感受生活的美。“霜降木落之时,入疏林深处,坐树根之上,飘飘叶点衣袖,而野鸟从树梢飞来窥人,荒凉之地,殊有清旷之致”为什么前贤那么喜欢自然,喜爱田园,只因为深处自然之中,田园之间,可以让心灵沉静下来,倾听天籁,感受天地之间生命的美。
    以陶渊明的一则书札结尾,《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细细品味,先生是那么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之乐,不是心无挂碍之人,怎么能那么真切的感受读书的快乐,自然的快乐,心灵自由的快乐。其实,陶渊明不必居住在农村,不必在田间耕作,像有这样品格的人,生活在任何地方都会觉得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