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之秋_段钱龙
叶之秋_段钱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900
  • 关注人气:6,9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俗岁时观】端午有介子推曹娥屈原三说

(2011-05-26 06:31:40)
标签:

介子推

曹娥

端午传说

民族精神

文化

分类: 登临古今用,风俗岁时观

   【文史纵横谈】介子推曹娥也是端午传说重要来源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不仅仅与爱国大诗人屈原有关,其实一共有三种传说。
    其一,和介子推有关。
    据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
    介子推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推独无所得。子推怨恨,乃做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推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原来,与寒食节习俗相连的介子推,竟然和端午节也有瓜葛。文公下令百姓纪念的日期正是五月初五。

  

【风俗岁时观】端午有介子推曹娥屈原三说


    其二、和孝女曹娥有关。
    在晋代虞预《会稽典录》中有如下记载:
    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盱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七日遂投江死。
    这里又把端午的习俗解释为对孝女曹娥的追念。

 

【风俗岁时观】端午有介子推曹娥屈原三说
    其三、和屈原有关。
    现存最早的把屈原和端午节联系的文献资料,出自南朝吴均《续齐谐志》,文中有如下记载:
    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江,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

 

    现在我们说起端午节的传说,常常只提到屈原,而忽略了介子推和曹娥。其实在唐代之前,三种说法都各有市场。但到了唐代的时候,屈原一说,已经渐渐占据上风。到中唐左右,人们大概就舍弃了介子推、曹娥,而选择了屈原作为端午节的形象代言人了。
    在《旧唐书》中记载,在龙朔元年五月五日的时候,端午节那天,朝廷上下都热热闹闹的准备着。唐高宗忽然问了个貌似很白痴的问题:“五月五日元为何事?” 从此看,在唐高宗时期,还是有人不大明白为什么在五月五日搞那么多活动。不过,侍中许敬宗明确的告诉唐高宗:“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遗风。”
    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历史会选择屈原,而放弃介子推和曹娥呢?我们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上来探究一二。

 

【风俗岁时观】端午有介子推曹娥屈原三说


    关于端午的三个传说,都表现出纪念先贤、烈女的倾向。诚然,介子推清高狷介,曹娥忘我纯孝,屈原忠君爱国,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都是很值得敬仰的高贵品质。    但若将三者细细比较,还是可以发现其中不同。
    介子推的遭遇无疑是让人同情的,他对于薄情寡义的国君的不满和抗议,当然能得到广大下层百姓的理解和同情。但是,他最终死于大火,和端午节的重要项目竞渡无关,和江水无关。于是他最后退出了竞争,而变成了寒食节(禁火)的来源  ,也就可以理解了。
    曹娥的举动无疑是感人的,可是她的行为主要是表现一种诚挚的父女之情,而所施的对象,仅仅是父亲一人,比较狭窄。虽然曹娥投江,也确实是死于江中,可是不久尸体就被找到了,并且有当地县长很好的安葬在江南道边。
    与此相比,屈原的遭遇就更具有动人色彩了。屈原自沉的时间和具体地点,都是一个谜,而他的尸体也一直没有出现过。热爱他的楚地百姓们想象他在水底会受到种种鱼虾水族的困扰,就把粽子用彩丝裹上投入江中,把划龙舟说成是为了寻找和解救屈原,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屈原那种忠君爱国,与小人不同流合污,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屈原,也便成了上至王公贵胄,下至乡野百姓,都一致公认的做人的典范。屈原的精神,不但代表了个性的美,而且代表了崇高和伟大。正因为如此,在端午的三大传说中,屈原才能击败其他两位重量级选手,受到千秋万世的敬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