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黯然归梦乡》少年旧作之三

(2007-11-06 15:22:16)
分类: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七、人生絮语
                               ——    1998年5月25日  120期
                         一、流弦
    那一天去云盖峰找位朋友。几位在水池边撩水相戏的孩子吵嚷着告诉我要上山找。我心中好一阵失望,偌大一座云盖峰哪儿去找呢?闻说峰顶有座山神庙,签很是灵验,便上山去吧,总不能就此空手而归。
    清晨露重,不一会儿裤管已湿,脚下的山石非常滑。举目四望,白雾苍茫,似雨丝似柳絮在空中飞舞,我看见自己额上的雾珠晶莹透亮,微微一笑,,弹指挥去。心偶尔一动,我停下来,这情景倒神似古诗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嘴角不由泛起一抹微笑,不过,不见朋友终归有几分怅然。
    再走几步,脚下地更是潮湿,转过一处山峦,耳边忽然传来流水叮咚声,音调清脆乐耳,又何尝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呢。走进一看,果见一弯清泉从山上蜿蜒而来,流水与山石相撞,宛如一曲灵动可爱的小诗。
    我的心豁然开朗起来,所有的烦忧顿时甩在脑后。人说“见山水而忘情”。其实,山水本就是大自然钟灵所蕴啊。
    转念一想,人生一世,青春弹指,又何必那么多愁丝呢。那一刻,我愿身化清溪,无忧无虑轻轻松松地从山顶流向山脚。
    我静静地凝视着那一弯流弦,连心也醉了。
                       二、情人洞
    星期天和CY去岱宝山玩。她嚷着一定要去情人洞看看。我说“没有什么了,只不过一个小洞而已。”她自是不信,怎么会是那样呢?“情人洞”名字,多么好!朦胧的烟雨笼罩的青山,有穴窈然,洞中风光万千才是。
    可一见了,她惊讶地叫起来,说:呀,只那么一点呵。我知道她是失望之至了。当初我们不也是满怀希望向往着那本该浪漫瑰丽的情人洞?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山凹而已,略像一个屋檐罢了。
    许多事情不也是如此吗?传说中的仙山总在虚无飘渺中。五岳中的泰山,其实不过是个土包,比起黄山、峨嵋等名胜来实在差得远了。
    苏轼曾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而他竟真得能日啖三百颗吗?其时东坡先生被贬官,实在吃不得几天也就穷了。
    传言不等于真实,要把握真实,就努力地去亲身探索吧。虽然有时也难免失望。但人总不能活在虚幻中,即使不尽如人意,真实总比虚假强。
 

 附记:还是在刚入学军训的时候,就听说岱宝山有个情人洞,在教官的嘴里好像挺浪漫的,后来自己去看了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深感受骗上当。

                    

                    八、失去天真的季节
                              ——1998年12月14日 133期
     这几天阴云遮日飘雨丝独行路上心情黯然。长这么大了也知道人在世上便有许多无奈与悲哀,逃不掉避不开只能自己独个的琢磨品味,哭不得笑不得,怕人家冷眼看贱,说你幼稚说你得意。可总陷入萎靡与昂扬自信与自失虚假与真实之间而无从自拔。一个人的成熟在经历心灵的交弋肉体的痛苦之后才能融汇贯通有所感悟。成熟不是一个以年龄为界线为标准的概念,有人一辈子浑浑噩噩无所建树无所遗留,活到满头白发至死也是小孩子一个。名传不过三代,影响不出家门,这是俗人的悲哀。所谓的成熟和所谓的天真在日常的庸俗中沉浮颠覆面目全非。
    现在有年青人早已淡忘了五四也迥异于老三届,人心灵之天真清洁,对理想对世事的执着追求早已丧失殆尽。习惯了一拥而上指指点点哄然大笑群情沸然,但一问何以如此却又是一呲牙茫然不知如何。一个美丽女子经过,一声长啸高声叫好,但女指挥头怒目相向,二皮脸一挂嘻嘻哈哈不以为意。丧失了斗志迷失了方向没有了锐气,人云亦云如鹦鹉,躲避现实如家雀。要说有大恶不至于只为了开心只为了好玩闹一闹罢了。无所谓的感觉让太多的年轻人抛弃了理想学制了实利,放弃了学习学智了无知。嘴里谈的是女人手里拿的是扑克,挖戴帽子斜瞪眼,身上穿的光鲜肚里尽长杂草。无聊与苦闷为此环绕众人而人不知,反以此为荣以此为潇洒。被人遗忘的是执著的天真。图书室树叶发黑的书多有两种,武侠言情与各类文献,后者为灰尘所蒙前者为人指所污。勤学起三更挑灯为学者早已不常见,倒是拖拉机手们斗志昂扬,三更起五更眠,突突突德在岁月之路上辛勤耕耘。
  执著于自己的道路,在生活与环境的荆棘中奋戈前行。记得有句话说的是:“人生当如利剑,竖起,光芒四射;躺倒,四射光芒。”这是天真的内涵。

 

附记:大一的时候,非常痴迷王朔,王朔的小说的语言、王朔的智慧都是我极力模仿的地方,后来王朔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连这种语言都很少在我的笔下出现了。


                     九、幽 王 失 国
                            1998年11月30日  131期
 
    周幽王失国和为博宠妃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有关,但这仅是其原因之一。
    在周的北方,始终有着一个强大的部族犬戎。周的远祖古公亶父就曾为避免和犬戎的战争而举族迁往歧。歧山水草丰美,周部落在此定居并致力于农耕,国力日渐强大,许多游牧民族都来归附,但犬戎这个部落依然存在。周文王以后,周是全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族,建立奴隶制国家,史称西周。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这次战争其实是失败的,所造成的结果是从此边远部族轻视了周,从此不来朝贡。
 周厉王任用贪财好利的荣夷公,国事渐败。加上厉王以暴政打击讽刺他的臣民,以至诸侯不朝,后来周厉王竟被国人驱赶到彘。天子的权位势已衰落下来,到周幽王时周帝国已是四面楚歌。
    幽王皇后为申国君主的女儿,其子宜臼被立为太子。但幽王却废宜臼而立褒姒子伯服。这更加深了地方诸侯与周天子的矛盾。幽王又用佞臣虢父,国政混乱。加上幽王轻视诸侯,在申侯与犬戎的联合攻打下周,西周灭亡。这是内外交困的大势所趋。

 

附记:那时候好像在看什么学者的大部头著作,本来是想好好将古代一些疑案、争议都写写的,后来也都想其他很多时候一样,书看玩了,也就忘一边去了。


                     十、捅马蜂窝
                               秦歌    1999年10月8日   144期  

    学校宿舍楼前有株大树,枝繁叶茂,在烈日之下走进其中顿觉全身一爽,真是不亦快哉。可近日人们却总绕道,不敢再从树下过。为什么呢?不知哪一天,一位目力极佳而且颇有雅兴的朋友发现了一个马蜂窝,很大的一个,无数只马蜂进进出出,很有趣。不知那天那位朋友出于何种念头——或许是想研究下马蜂窝的结构或马蜂的结构或马蜂之蛰人痛也不痛?拿杆子去捅马蜂窝。马蜂窝太高,于是用石头掷。一时间几千只马蜂漫天飞舞嗡嗡如飞机至。这还无所谓,奇怪的是后继者如流水不断,一连六七天,十来位朋友都去捅马蜂窝,弄得蜂不聊生,逼急了,马蜂蛰人一下,马蜂死了,捅马蜂容的人头上也起了一个包。无辜的是路人,一时不知在闹蜂灾,从树下过,正奇怪耳边什么响,忽然头上就起了一个包。于是矛盾产生了。恰一位路人是标准的男子汉,火气极重,便与捅马蜂窝者理论,争辩之下将至于打,双方都挥舞着拳头说“有种你过来!”旁观者听了原因则不免大笑。
    “捅马蜂窝”是俗谚,自然早已有之。只是想想自己的往事,似乎只在幼时玩过这类把戏,比如捉苍蝇喂蚂蚁等。实不料现在的一些二十好几的男子汉们也在继续,或可称之为“童心未泯”吧?想“马蜂窝”者又可喻为难做的事与难惹得人,若朋友们能将闲暇时光致力于捅此等马蜂窝,比如说花些时间做些学问或有实用的事情,培养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阿附权威,虽困难重重而乐此不疲,也可说是“捅马蜂窝”事件的新启示吧。若一味以有涯之生,做这类无益之事,则不免让人慨叹。
 
 
                                   2004年7月30日爱妻代写

附记:在华章的那几年,还有一些老底子,写文章还算有一些才思,很多时候都是妻子在电脑前打字,我在旁边边想边念,妻子打好了,我的文章也写完了。


                   十一、重  谈
                            1998年9月14日  122期
    现在谈理想,竟要有云长公过关斩将的本领,胆大者仰面长啸,唾沫横飞,讲完一笑说:“我是胡扯。”胆小者低头揉衣如过街之鼠四处躲避猫的目光。一者飞入云霄,还要十万八千里;二者类似嫦娥,独享寂寞,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理想之于众人,可谓远矣缥缈矣。又要抛却许多欢乐,仿佛古吠陀教行者欲修行成佛须苦行,那是就这样算了吧。而幼时十年寒窗所望所追寻之远大理想,也由于“食色性也”黯淡如香山居士笔下之歌女,“门前冷落鞍马稀”,让有志者“我今闻之亦叹息”了。
    也许是世纪末的情结,让现代人变得冷漠麻木,缺乏斗志与激情。人心变得黯淡。也许是物欲世界的扩张让文明人变得产残酷粗俗,只攫取丑恶与肮脏。对于光明,人们遗忘了。
    岁月那样无情的流失过我。
    人生总该有一种真意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人。让时光小磨掉我们的纯洁与天真。在人群中抛却自己的爱心与港商,当你变得步履艰难时,定将会忏悔自己过去的浑浑噩噩。
    与其用真意换取金钱而得到空虚,不如用金钱换取真意而得到充实。任何人都不能脱离金钱哪一类东西,但用真理真意来换,我认为不值。

 

附记:一叹!

 

              十二、文学批评与社会批评
                       1998年4月6日   115期
                               一、
    任何一部作品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完美。有人的文章感情细腻却不免流于风花雪月让人觉得如同二十好几的大姑娘还在咬手绢儿扯衣角,有人文章事实确凿语言得体却又陷于案牍文学没有丝毫个人见地纯为敷衍公事而强行上马让人味同嚼蜡不忍卒读。正如九十年代初的《废都》《白鹿原》一样,正确而广泛的批评使很受阿谀的重由天上坠到地上透过迷雾看清不是鲜花而是颓败的毒草;使很受指责的由地狱拉回了人间认明了价值是民族的世史是文学的丰碑。
 
    一位作者将作品推出之后总希望听到反响。赞赏的便欢心鼓舞一腔锐气奋勇前行,讥诮的便明白缺憾了解距离整装重发奋戈前行。一颗石子投出后如泥牛入海比微起波澜让人心痛的多。正如大多数投稿者宁可收到退稿信也不想一稿寄出杳于音读一样,文学是需要批评的。
 套句“五四”前期的名言是:“独行的闯将未免寂寞”。一个人任怎么叱咤也是光杆一人。形成整个校园的兴盛的文学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现象才是真正繁荣校园文坛的希望。
                           二、
    文学写作不能只满足于风花雪月和案牍文学,那文学写作的方向是什么?
    人生来就的必须承受许多框架或是有形或是无形。我们从中学的框架中走出来又不自觉地走进大学的框架。只就事论事而不站在一定高度所写出的文章肯定不会深刻,也许还流于肤浅。
    虽说许多大师只是写自个身边的人和事,呆在方里任拿一件东西也可写出篇精美的小品文,但他们的前提是用广博的知识,穿透世事的沉静才写出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章。
    归结一句:站得高才看得远,超出才能超俗。
                             三、
    社会和文学一样需要批评。
    文学不是孤立于社会外的事情,它与社会是流与源,小河与大河的关系。走出个人的感物伤怀将笔触指向社会才能退出歧路走向康庄大道从而获得源源不竭的力量。社会是文学挖掘不尽的财富。
    任何事物一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一个人的忽然持刀行凶与突发事件的产生都不会是狂飚从天而落是一定环境一定背景一定积累导致的必然。正确的社会批评使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迷雾看到希望。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超脱于社会正如真正的桃花源和永远只可是幻境一样。
    文学需要真诚,社会需要真诚。唯有真诚的情感诉之于笔端的文章才能如珠如玉如鲜花如晨露字字灿烂感人肺腑沁人心脾。

 

附记:在师专,像这样的文字是很少的,很少人写,也很少人看。因为我是主编,所以才能够发吧。

    当初,写文章的时候,我对《废都》和《白鹿园》都很看重的,事实是我更喜欢《废都》的才气,只为从众,才如此说。


                    十三、玩具的启示
                               ——秦歌   1999年9月21日 143期
                              一、
    家里有个外甥丢下的玩具小车,只须将车子向后倒退,上足发条,放在平处车子便可四处跑。我看车子,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感到时光奄忽功业未建是因为倦怠心,没有努力,不上发条,车子不会走。
    二、人有多大胆,地有我高产是不完全正确的。几事多做少说,多实干少幻想。多上发条,车子才走得远。
    三、机遇很重要。择业很重要。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能影响事业的成败。车子走时,遇到阻碍,如一本书,便不走了。在平地上比在地毯上走得快,虽然人踩着舒服。车子偏离正轨往往碰上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四、沉默是爆发的前奏。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五、度的把握,过犹不及。满发条了还拧,于是“嘣”一声,发条断了。
                               二、
    又有一只企鹅,底盘有沙子,随便怎么放也能立起来,是个不倒企鹅。启示:
    一、扎实的功底即真本领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这真本领不等于埋头苦干,也要有交际的手腕。企鹅底盘扎实,能够不倒,但若不配上憨厚样,摇晃状,也未必能讨人欢欣。
     二、人还要有个好性情。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可自命清高,又不可自甘下流。若蛇鼠之类,一味油滑凶残,人多半是不喜的。企鹅是个善兽,样子憨厚,脾气温和,讨人喜欢。
     三、人之在世痛苦极多,欢乐极少。若一味沉溺痛苦,不免意志消沉,觉人生无味。当以旷达为心志,以理想为目标,不拘于一时苦难,心胸宽阔,迎难而上。所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困难亦如是。比如企鹅,要变不倒为倒,很简单,只须放了气便可。
    四、上面的比喻,未免似焚琴煮鹤煞风景。可这就是生活。生活是凡俗的,只看你如何面对。与其皱眉长叹,不如会心一笑。

 

附记:起名秦歌,是因为以前高一的时候看过一本小说,古龙的《情人箭》,内容全忘了,光记得个名字了。

                                        叶之秋  秋日午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