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一曲生命的赞歌
教学目标: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理会文中深沉的感情
围绕人物对生命的思考,理解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
结合古今为命运困厄的人物经历,加深对命运的理解
教学重点:结合史铁生曲折的人生经历,体会人物对命运的思考
体会文中对地坛景物的细微、丰富之处,加深对作者思想变化的理解
结合历代人物饱受困厄却依然能够与命运抗争的例子,拓展文章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
一、导入
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听后解释:《命运交响曲》最出名的部分就是开头的“命运的敲门” 这声音威严、顽强甚至凶险,它环绕四周不时降临.挥之不去躲避不及。正像创作这首曲子时候的贝多芬。1804年的贝多芬,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第三交响曲(英雄)尚未写完,第五交响曲(命运)已开始动笔。1807年《命运》完成并出版之前,活泼浪漫的第四交响曲已在一年前上演,同场首演的还有第六交响曲《田园》等等。
贝多芬用自己丰富的创作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苦难的生命奏响了一曲灿烂的赞歌。
那么在我们中国的当代有没有这样的人物呢,他又是怎样面对生命的苦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以关注人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
本文写于1989年,全文约13000字,当时他39岁,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三、研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标题为“我与地坛”,这节课我们思考的问题最主要就是我与地坛的关系。
1、史铁生走进地坛之初心情如何?
颓废、迷惘
指导: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