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追风筝的人人性之光美国作家熊明国传媒大学长篇小说文学文化赵本山黄健翔 |
分类: 文化碎片 |
主人公“我”(阿米尔)是阿富汗富家少爷,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父亲对哈桑也情同父子。出于童年人的嫉妒,渴望独享父爱,“我”萌生了挤走哈
桑的愿望。小说通过两个事件表现“我”的背叛:在一场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追赶一只被我割断的蓝风筝,遭到带有种族偏见的恶少阿塞夫的毒打,“我”不仅没有帮忙,反而跑开了——我以为:要赢回爸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13岁生日那天,“我”把客人送的新手表和钱塞进哈桑的毛毯下栽赃他。哈桑明知事情真相,但为了保护“我”的荣誉,当着爸爸的面承认是他偷的——“我”背叛了哈桑。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被赶出家门,爸爸和阿里40年的情谊也毁于一旦。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我”和爸爸逃亡美国。
成年后的“我”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道德的觉醒、良心的谴责,让我踏上了赎罪之路——回到阔别20多年的故乡:通过爸爸的挚友拉辛,“我”了解到哈桑原来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爸爸与阿里的妻子所生);也知道哈桑夫妻遭难,儿子索拉博被送进了孤儿院。为了救出索拉博,“我”勇敢地与宿敌阿塞夫决斗,机智地救出了索拉博,并历尽坎坷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阿米尔就是通过这种“背叛—忏悔—赎罪”的自新之路,寻回了自我,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小说背叛与赎罪的主题不仅表现在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身上,也贯穿于其他人物的始终:父亲当年背叛了阿里,他的一生都在赎罪:施舍街头的穷人,建立恤孤院,把钱捐助给有需要的人;哈桑的母亲莎娜芭在儿子出生五天后就与人私奔,但晚年还是回到儿子身边,照顾孙子索拉博;拉辛因为与朋友隐瞒了哈桑的身份,深感对不起阿米尔,临死之前还帮助他踏上故土,完成了救赎的使命,并在留下巨额遗产后不告而别……这些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闪烁着灿烂的人性之光,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实现了自我忏悔和救赎。
小说以哈桑帮“我”追风筝开头,以“我”与索拉博追风筝结尾。小说中,风筝既是亲情、友情、爱情的见证,也是正直、善良、诚实、良知、救赎的象征。
人的一生也犹如放风筝,任凭风筝在蓝天中自由地翱翔,但风筝的线必须紧紧握在主人的手中,唯有紧紧抓住风筝的线,才能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我塑造,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洁的人!
后一篇: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