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熊明国丰都中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编剧一统天下大秦风云大秦帝国大秦 |
分类: 历史小说 |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风云》书稿
引
历史回到公元前二百六十年。暮秋。黄河西岸的长平。
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千古旷世的大杀戮……
血色黄昏,霜冷长河,尸横遍野,一片肃杀凄凉。
战国后期,得益于商鞅变法的秦国迅速崛起,“家给人足”、“兵革大强”,国富民强。秦国几代君王都有一统天下的宏图夙愿,国历强大后,就水到渠成拉开了统一的征程,先后攻魏、伐齐、破楚,迫使诸侯畏惧、四方宾从,各国皆难以与秦国抗衡。唯有推行了“胡服骑射”的赵国日趋强盛,成为强秦一统天下的劲敌。
此时的天下,秦国和赵国就像两只疯狂的狼。既然是狼,就有“狼子野心”。狼是残忍的动物,生性凶残、好斗、不择手段!当然,狼身上有许多成功者的品质,激情、执着、坚忍、目标集中、讲求团队!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秦国和赵国这两只狼的实力吧:秦国文有远交近攻的布衣丞相范雎出谋划策,武有智勇善战的白起、王龁、蒙骜、蒙武、王陵、杨端和,以及少年将军王翦、蒙恬;赵国文有闻名天下的公子平原君、公子嘉,武有叱诧风云的廉颇、李牧,赵奢、乐乘。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些文臣武将,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能独当一面,力挽狂澜,而今又都是在实力雄厚的秦国、赵国,就更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秦国和赵国这两只实力相当的狼,都在虎视眈眈,咄咄逼人,都在寻找机会,恨不得扑上去撕咬,制对方于死地而大快人心。不同的是,秦国地处西垂,土地资源贫乏,要想活得更好,只有西出河西,寻找出路。秦国的理想是一统天下。赵国是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个国家实力最强大的,又遇到有所追求的君王赵武灵王,励精图治,胡服骑射,几年就强大起来,加上又是地处塞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资源非常丰厚,人民生活非常舒服。既然已经可以养尊处优了,赵国的理想就是安居乐业。
战国七雄秦赵两国在磨刀霍霍,那齐、楚、燕、韩、魏五国在干什么呢?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都在明哲保身。秦国商鞅变法富强起来后,秦惠王开始就不断骚扰东方六国。乱世出英雄,苏秦身配六国相印,连纵抗秦。秦国再强大,哪能和六国拼?几场混战下来,秦国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公元前318年,苏秦率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直捣咸阳。五国势在分秦,咸阳危在旦夕。秦惠王焦心如焚,祖宗打下来的江上如果败在自己手里,那将是千古罪人啊。关键时候,秦惠王想起了大秦祖宗秦穆公,想起了秦穆公的五羖大夫百里奚。
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将他们作为穆姬的媵人(随嫁的人)陪嫁到秦国。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人捉去。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于无贤才辅佐。有人告诉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于是派使者到楚,说:“中国(中原)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直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以百里奚为国相。百里奚辞让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贤能而不为世人了解。当年我在外漫游受困于齐,不得已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我因此想到齐君无知那儿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与无知一起被杀。我到周地,见王子颓喜欢牛,就以养牛去接近他。后来,王子颓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于被诛。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虞君不会信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俸禄和爵位,暂时留下来,想不到就当了俘虏。从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贤能。”秦穆公于是用很重的礼品,将蹇叔请来秦国,封官授爵。秦穆公任命百里奚为上大夫。又因百里奚是用五张羖皮换来的,又称五羖大夫。此后百里奚和蹇叔一起辅佐秦穆公,提出了不少治国兴邦的谋略,为秦国的兴旺发展出了不少力,使得秦国更加强大兴盛。
同样,用贤人强大国家的秦惠王的父亲秦孝公,更是一段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
秦孝公接手秦国的时候,秦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六国卑秦,不与之盟”,各诸侯开会的时候都不叫着秦国,都把它当成半开化的蛮夷之国,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于是,秦孝公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所以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求贤,发扬穆公业绩,走富国强兵之路。并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只要谁能让秦国强大,秦孝公愿意跟他共同拥有秦国。
在魏国丞相公叔座府做中庶子(书童)的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熟读李悝变法、吴起兵法,是个旷世的奇才。但是魏国是讲求门地高低的国家,达官贵族的儿子永远是达官贵族,奴隶的儿子永远是奴隶,出生低微的商鞅根本得不到魏王的重视。更加不幸的是,垂青自己的魏国丞相公叔座又病逝了。正在商鞅为自己的才干和抱负得不到施展而郁郁不乐时,偶然机会看到了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言辞恳切,内容感人,商鞅就觉得这个秦孝公可能是个能办成大事的明君,所以就离魏去秦。他这一走,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秦帝国,也奠定了中国的历史。通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摆脱了半野蛮状态,从一个侏儒演变成一个巨人。大约用了十九年时间,秦国就雄厚百倍于一向藐视它的魏国。
秦孝公力排众议,天下求贤,得商鞅,君臣相知,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秦国走出阴霾,迅速崛起。秦惠王决定学习自己的父亲秦孝公,向天下求贤。那么,秦惠王能不能得到自己的五羖大夫呢?
历史就是那么喜欢作弄人,有相生之人,好像必有相克之人。正当苏秦志在必得灭秦国的时候,同门师兄张仪出现了……
一百年前,同出鬼谷子师门的庞涓、孙膑自相残杀,两败俱伤,一百年后,仍然是鬼谷子的同门弟子,苏秦、张仪,又重演了一场扼腕叹息的同门师兄自相残杀的悲剧。
张仪是魏国人,苏秦的同窗好友,也是一位贫穷的学人。公元前338年,张仪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结果被魏王一口谢绝,只有到楚国去发展,再次被谢绝。无奈,只好在楚国令尹昭阳门下做客卿。有一次,昭阳设宴,款待群僚。在酒兴宴阑之际,炫耀楚王对他嘉奖的“玉璧”时,忽然变天,群僚纷纷脱离露天宴避雨,慌乱中传阅玉璧不知所终。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妻子不以为然:“你都这样了,还痴心妄想着。”张仪哈哈一笑:“妇道人家,怎知天下大势,我现在去秦国,必将事半功倍,功成名就。”妻子紧锁眉头,叹气道:“你还是死了那心吧,你给那些当官的送礼,现在已经一贫如洗,去秦国的路费都没有,怎么去?”张仪仍然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中:“苏秦啊苏秦,是你造就了我张仪啊,该我张仪横空出世的时候了。走,现在就去秦国。”张仪不顾身体虚弱,拉起妻子就仰头一笑出门去,直奔秦国。不是没有路费吗?乞讨啊,张仪和妻子就是这样一路乞讨到了秦国。
听说谋士张仪来了,一筹莫展的秦惠王喜出望外,这不雪中送炭吗?赶紧召集群臣,到咸阳城迎接张仪。
张仪见秦惠王不象商鞅那样,要三说秦孝公,而是开门见山,进谏秦惠王合纵连横。一语道破玄机。秦惠王当即拍板,重用张仪为相。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一个缩影。当时的有识之士景春曾这样评价张仪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秦王国一再得到甜头之后,对东方诸国的侵略,更加凌厉,直搅得各国筋疲力尽,丧失了最后一点反搏的力量。
所以,战国七雄秦赵两国在磨刀霍霍,朝不保夕的齐、楚、燕、韩、魏五国自身难保,苟延残喘,对秦国是闻风丧胆,早丧失了斗志。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地区)和国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的联系。韩国示弱自保,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援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上党,《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上党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东南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为王屋、中条二山,与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意即此。
上党春秋属晋,及至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上党地区亦被三家瓜分。因此,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都在上党地区占有部分土地,这一地区遂成为三国对峙的前沿,其战略地位也随之加强。郡的缘起具有很强的军事性质,早期的郡都设置在边境地区,其目的就是巩固边防。由于郡担负了防卫边境的责任,所以郡的长官叫守,也尊称太守。自秦惠文王开始,秦国的势力开始越过黄河向东扩展。至秦昭王时,秦国实际控制地区已扺达整个上党地区的西部边缘。
上党郡守冯亭转身把上党送给赵国,赵国高端大臣意见不一,有的高兴,有的反对。高兴的是不费一兵一卒得地势险要的上党,反对的是认为上党郡守冯亭是在借刀杀人,韩国都惹不起秦国,赵国最好别去惹这只发疯的狼。但是贪婪的赵王执迷不悟,却接收了上党。这个上党,让赵国引火烧身,几乎灭顶之灾。
秦国也正找不到讨厌赵国的借口,赵国居然占有了秦国到手的上党。秦国将士沸腾了,终于师出有名了。
公元前262年,秦赵大战终于在长平一触即发。双方投入的军团兵力累计逾100万,规模堪称史无前例。
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
秦相应侯范睢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赚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骁勇善战的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走马上任,研究了赵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骄傲自大,听信谣言鲁莽轻敌,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
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括执掌赵军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出兵攻击秦师,两军乍一交锋,白起便佯败后退。
赵括不问虚实,立即实施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作战不利,打算退兵,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
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放弃进攻,等待救援,由于粮道断绝,赵军士气日益低落。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军开始自相杀食,赵括企图突围而出,分四队突击队冲击,皆全军覆没,赵括亲率精锐突击,被秦军强弩射回,赵括死于乱箭之下,赵军大败,赵军主将已亡,四十万将士皆投降。
白起下令:“我大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国的这些兵也反复无常。如果不杀了,反而养虎为患。”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前后共杀俘虏四十五万人。
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场战争中,依靠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军给赵军以毁灭性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奠定了自己被后世尊为一代名将的基础。
长平之战,四十五万赵军被活埋,上演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也奏响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序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