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重庆遗迹探寻系列之二:梁实秋故居雅舍】

(2016-12-31 16:58:56)
标签:

杂谈

​梁实秋为何取了一起合租的女性龚业雅“雅”字给房屋取名为“雅舍”,而没有取自己妻子“程季淑”的“淑”字给房屋取名为“淑舍”?

继续民国重庆遗迹探寻。

2016年最后一天,抽时间去了雅舍。

跟着导航而去,到了目的地却在附近转了两圈,因为根本没地方停车。最后好不容易在西南大学北门(此门自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车辆出入)斜对面的一个居民小区,找了个空位停了下来。然后带上相机,步行大约10多分钟,即可来到梁实秋在重庆的旧居——雅舍。

如果不自驾,可以坐大巴车到西南大学(北门),然后步行而去,或者坐轻轨都可。

北碚,在抗战前只不过是嘉陵江畔无数个默默无闻的小镇中的一个,因为抗战,因为国民政府1940年定都重庆,全国各精英和上流阶层纷纷迁往重庆,使得北碚这个小镇名动天下。

当时的北碚,从管辖上说还不隶属于重庆,而是归属四川。抗战时期,近200个国民党中央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迁建于北碚,北碚从此有了“小陪都”之称。

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共两党富有影响力的作家们艺术家们,团结起来,在北碚成立了文艺团体,以笔为武器,共同抗敌。


梁实秋是怎么来到北碚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逐步沦陷,身为富二代、曾留学哈佛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的学霸梁实秋主张抗战,只身南下,1938年7月来到重庆,在重庆主编《中央日报》平明副刊,还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主要做教科书审定、外文编译方面的工作,住在临江门附近的一处旅社。1939年5月3日,日军疯狂轰炸重庆市区,梁实秋不得不另选躲避之初,与几个好友来到了北碚的一处郊区,而工作也从中央日报调到了国立编译馆。梁实秋曾经在《悼齐如山先生》一文中写道:


当年合租的雅舍


今天的雅舍


“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有一组人员从事平剧修订工作,我那时适在北碚遂兼主其事,在剧本里时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同人都是爱好戏剧的朋友,其中有票友,也有戏剧学校毕业的,但是没有真正科班出身的,因此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求颇感认识不足,常常谈到齐如山先生,如果能有机会向他请益,该有多好。”

雅舍大门。地势狭窄,不能拍正面照。


梁实秋就是这样来到北碚的。此时,他36岁,在北平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孩子以及父母。

梁实秋在北碚的一处半山腰找到了一套房屋,共6间,为节约房租,三家合租,每家分占两间。其中两间是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居住,还有两间房屋是另外一对夫妇居住,三家人中,只有梁实秋虽然结婚了但却单身住在这房里。

梁实秋与前清秀才的父亲合影



在《雅舍》中,梁实秋曾经这样描述房屋四周的景致: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只是在今天看来,水泥石梯早已取代了土阶,马路和高楼取代了稻田,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景致。

之所以取名“雅舍”,是取了一起合租的龚业雅的名“雅”字,立于房舍前面的土路旁,方便邮差投递信件。至于为何没有取自己妻子“程季淑”的“淑”字给房屋取名为“淑舍”,大约是觉得不雅吧?


梁实秋在北碚做了些什么


梁实秋在重庆一共呆了8年,其中在北碚住了7年。在北碚的这7年,他都做了什么?

归纳起来,大约有这样三件大事:

其一,写作(包括翻译)。在这所合租的小院里,梁实秋每日躲避战乱的炮火,在缙云山下寻得片刻的安宁,写了一系列的散文,并将这个系列的散文取名为《雅舍小品》,在此后的岁月里,他的散文集都一直以“雅舍”命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散文系列。老舍的儿子舒乙说,“雅舍”系列继承了“五四”散文恬淡雅致的传统,内容涉猎广泛,充满了对生活、对家乡、对友人的热爱,语言清新朴实,流畅自然,文笔海阔天空、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用普通的话语记叙了闪光的生活哲理,歌颂了生命力的强大和坚韧。《雅舍下品》出版后,英文版已出版过300多次,“雅舍”因此而享誉海内外。除了写作外,梁实秋还在北碚翻译了《咆哮山庄》,1946年由上海商务印刷馆出版。他仍然痴情于莎士比亚剧作的翻译。

梁实秋作品展柜


     其二,见友人。在雅舍,除了写作,梁实秋还与一些作家见面,比如冰心,比如老舍、郭沫若等,这些人当时也在北碚,经常来雅舍围炉话旧,讨论时政等等。梁实秋写文章很投入,因而交际不广,他的朋友中有冰心夫妇、老舍、朱光潜、王云五等人。只要这些文友来访“雅舍”,他必定放下手头工作,偷得半日清闲。

其三,与家人团聚。战乱时代,梁实秋独居北碚,仍然牵挂远在北平的妻儿老小。梁实秋的妻子程季淑,虽是父母包办,但出自名人闺秀,两人门当户对,婚后妻子贤惠豁达,两人倒也情深意笃。 来到北碚后,梁实秋将临别时妻子赠送的一幅刺绣《平湖秋月图》 挂在书房,抬头便可凝望。除此之外,他还不停地给妻子写信,询问北平的近况,询问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战乱年代的书信丢失损坏的不计其数,但终于有一天,梁实秋收到了妻子从北平的来信,他激动不已,连夜奋笔疾书,邀请妻子和孩子来北碚团聚。 1944年的一天,程季淑带着三个孩子,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雅舍时,梁实秋几乎不敢相认。6年不见,儿女们都长大了,妻子也满脸倦容,疲惫不堪。妻子的到来,一家人团聚,让梁实秋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梁实秋对“雅舍”感情深厚。他曾写道:“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正因如此,梁实秋的著作多冠名“雅舍”二字,如《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


梁实秋的晚年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一家人离开北碚,回到北平。离开雅舍的时候,按照租约,房子还有3个月才到期,梁实秋的妻子程季淑坚持要把剩下的3个月房租交给房东,房东执意不收,双方为此发生争执,梁实秋看见这一幕后也感动不已。最后,在程季淑的坚持下,房东才收下了房租。谁知梁实秋带着妻子和儿女们上火车的那一刻,房东也突然尾随而至,将一份厚重的贵礼赠送给梁实秋,上演了一段房东与租客的感人佳话。

梁实秋离开北碚之后的岁月,着实有几件事情值得交代。

其一是1949年,梁实秋与同在北碚生活和写作过的同时代作家老舍、冰心、郭沫若等不一样(鲁迅那时已去世), 其他人大多都选择留在了北平,而他似乎看透时局,离开了北平(老舍后来的结局是跳湖自杀);

其二是妻子意外去世。去到台湾之后,梁实秋又与妻子程季淑前往美国安度晚年。1974年4月30日,程季淑在西雅图遭遇意外,不治身亡,让梁实秋悲痛不已。这天上午,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不偏不倚正落在程季淑身上。她被送到医院急救,终因伤势过重,程季淑先走了。妻子去世后,梁实秋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台湾远东图书出版公司接到书稿后,立即发排,并邀梁实秋到台湾小住。

梁实秋与第一任妻子程季淑合影


其三,梁实秋在台湾再婚。也正是因为这次受邀前往台湾,梁实秋在这里见到了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韩菁清。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的新星。1949年,韩菁清随父去了香港,埋头读书。由于人长得美丽端庄,很快有电影导演请她出演《樱花处处开》,此后一发不可收,片约滚滚而来。她自编、自演、自唱、自己制片的《我的爱人就是你》使她获得了金马奖的优秀演员奖。后来,因为她的皮肤对油彩过敏,她不得不退出影坛。这时她已30岁了,个人的婚恋屡屡失败:先是与相恋八年的泰国银行总裁分手,紧接着又与一位菲籍华裔男士终结恋情。1974年,刚刚丧妻、已经71岁的梁实秋与43岁的韩菁清因为一本翻译词典而相识,此后一年,1975年,两人顶住压力,在台湾举行了婚礼。婚礼那天,梁实秋竟比新娘子还光彩照人。他的礼服是韩菁清选的,是一身玫瑰色的西装,配着一条橘黄色的花领带,胸前插着一束康乃馨,手上戴着韩菁清送他的戒指。直到1987年,梁实秋去世,梁韩的婚姻生活存续了12年。

梁实秋第二任妻子与长女合影


梁实秋育有三女一子。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毕业于北大法律系,是迄今生活在大陆的惟一一个梁实秋的子女。现已届九十高龄,在北京寓所安度晚年。次女夭折,未取名。三子梁文骐原本留在大陆,北大数学系毕业,八十年代去了台湾,2007年去世。四女梁文蔷,随梁实秋一起去了台湾,现定居美国西雅图。


说明:本系列名为【民国重庆遗迹探寻系列】,@麦地 纯原创。此时第二篇,第一篇见:【民国重庆遗迹探寻系列】之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6522064853334  【民国重庆遗迹探寻系列】之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