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小说缺乏真情
标签:
刘震云温故1942小说书评李开云文化 |
分类: 读过的书 |
长江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一部小说和一部电影的缘分),这本书包括三部分:冯小刚写的序言、《温故一九四二》小说和电影《一九四二》的剧本。定价32元。
前几天买回来看了,这几天刚看完。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直到看完这本小说,我才写这篇文章,权当我对这书的书评吧。——当然,只能算我个人的一孔之见。
也许是最近恰好也在看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的缘故,莫言和刘震云的小说这么对比着一看,就觉得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少了点味道。
小说没了味道,就如同重庆人吃小面没了佐料。
小说少的一种味道,叫做“情”。
当然,并不是每一篇小说都需要作者将情感写出来,有时候,哪怕是淡入白描式的写法,也能读出作者蕴藏在背后浓浓的情意。
但遗憾的是,《温故一九四二》小说直到读完,我也没能从中发现刘震云的情在何处。
似乎可以这么理解: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更像是剧本《一九四二》的翻版。众所周知,剧本是不需要暗藏情感或外露情感的,只需加上动作、语言、场景即可。或许是刘震云在冯小刚的几番调教之下,原来的小说变成了现在的剧本,然后呢,刘震云又根据剧本,将剧本翻译成了小说。不然的话,他的这篇小说为何竟然淡得连一点儿味道都没有呢?或许,刘震云最初的小说《一九四二》,因为与现在的剧本情节相差甚远,所以,连他最初稿的小说《一九四二》,如今也早已改得面目全非了。
小说有很多种写法,它不像散文那样,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主观感受展现得一览无余,但是,倘若是由剧本翻译而来的小说,这样的小说跟看剧本有多少区别?这样的小说就一点儿“情”味没有了,不管是从作者表达的表象,还是从字里行间,你都找不到一点“情”味。这样的小说,读起来就显得索然无味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