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文/李开云
1.
神箭在QQ上问:猜猜我是谁?
看见这个通过手机上网发来的陌生人的问候,我没功夫理他。
怎么不说话呀你。不一会儿,网名神箭的人又开始发问。看来他比我缺乏耐性,而我呢,有的是时间,反正我一边工作一边应付着回他的话。
我迅速地看了一下对方的QQ资料,30岁,男,重庆。顺手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字:你好,请问你是哪位?
我向来对这种猜测对方是谁的问话一向比较反感,直接说你是谁不就得了,干嘛搞得那么神神秘秘的,咱又不是情窦初开的中学生。
神箭打过来几个字:我高中是奉中的,猜猜我是谁?
看来对方跟我是高中时代的校友,自从高中毕业后,我就再也没回过那所学校,昔日的同窗好友更是不知去向,也难怪,毕竟都高中毕业11年了。
高中时代熟悉的人那么多,各个年级各个班级,高中部初中部那么多人,我哪能猜到你是谁?
我没心思跟他捉迷藏,继续工作。
见我没有回音,很久过后,对方敲过来一行字:我的班主任是王波,猜猜我是谁?
班主任是王波?看来跟我是同一个班的了。但是同一个班的也有六七十人啊,我怎么猜得出你是谁?
我说:我实在猜不出你是谁,同学那么多,我怎么猜得出?
神箭不依不饶:是啊,同学那么多,可是真正能够记得起又有几个呢?你就猜一猜吧。
我有些火了,心想今天还非得把他给猜出来他才罢休。于是拿过键盘开始敲打那些高中时代的同学的名字。
可是想了半天,我却真的想不起几个名字来了!奇怪,原本觉得有无数张面孔在脑海闪现的,现在真要说出他们的名字,竟然很难很难了。
我敲了两个人的名字后便再也想不出来了:游勇,马军。
把字回过去之后我才发现不对,马军是我高一的同学,高二时我就被分到文科班了,而王波是我高二高三的班主任。
我补充说:不对,马军不是我们班的。
神箭说:把你电话号码给我。
我想了想,还没确定对方的身份呢,怎么可以把电话号码给他呢,但是他能说出咱班主任的名字,看来有可能确实是我的同学,于是将办公室的电话号码给了他。
神箭显然不满意了,说:你连手机号码都不给我?
我说:对不起,在没确定身份之前我不会把手机号码给一个陌生人。
过了一会儿,神箭说:你猜对了。
我猜对了?难道他就是游勇?
那一刻我激动得手足无措,我快速地打过一行字去:我还以为这辈子我们再也联系不上了。
2.
我马上给了他我的手机号码。
不一会,收到一条短信:李开云,能够找到你我很激动。
我马上拿起电话给了他回了过去。
时光的潮流在那一刻纷纷朝后退去,穿越时光的洪流,我又站在了那所中学的门口。一刹那间,关于游勇,关于我的青春的往事,在那一刻重又完全暴露在五月的阳光之下。
1994年,我读高二,刚分到文科班。分班的第二天晚自习上,班主任王波要求我们每个人做一段自我介绍。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大家好,我是来自公平中学的游勇……”坐在我后面一排的男生站起来刚把这句话说出口,全班立即哄堂大笑,连班主任都笑得捂住了肚皮,几个夸张的女生更是趴在桌子上笑得泪花流。
就因为这句史无前例的自我介绍,我立即记住了游勇,并很快跟他成了好朋友。我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家里穷,成绩差。家里穷不是我们的错,可是成绩差就是我们的错了。其实成绩也不是全差,他的英语成绩就很好,我的语文成绩也不错。每次考试的时候,他的英语和我的语文成绩都能够排在班上前三名,可是把数学、历史、政治这些科目一加起来,我和他的综合成绩排名立即进入全班最后三名。
成绩差的人一般都会被安排到教室最后一排就坐,自然地,我和游勇成了同桌。每到上午第四节课,我的肚子就饿得咕咕直响,老师讲的什么一句都听不进去。记得历史老师有拖堂的习惯,有一次第四节课恰好是历史课,快到12点的时候,为了抢先冲进食堂避免排队,游勇弯着腰悄悄地将教室后门给打开了,这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已完全不在老师那里了,而是竖着耳朵专听那熟悉的铃声去了。游勇则早已将铁饭盒、叉子拿在手上,只等铃声一响就立即冲出去。而历史老师仍然在喋喋不休的讲述,这时候铃声响了,但是老师并没有喊下课,游勇一激动,手里的铁饭盒和叉子拿捏不稳,掉在水泥地板上发出响亮的叮当声,全班同学立即回头,一起看准了游勇。我则趁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去的时机,猫着腰冲了出去,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朝食堂跑去。
自那以后,游勇吃饭再也没先前那么积极了,他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去。我还以为是他受到老师的批评收敛了,后来他对我说:你也晚点到食堂去。我说怕什么,不就是挤点吗,我早就饿得受不了了,实在不能忍受排队等候的痛苦。游勇将我拉到一旁,压低嗓子对我说:嘿嘿,你还不知道,最后到食堂去,食堂的厨师将剩下的菜全都倒给你,保管吃个够。原来还有这个秘密,听了他的秘密之后,我也跟着他最后去食堂了,大多情况下都能得到比平时丰盛得多的饭菜。可是也有例外,有时候食堂将菜准备得少了,等我们最后去食堂的时候,连汤都没有了。
3.
我问他高中毕业后都做了什么,他说毕业后就到深圳去了,一直在深圳打工,五年前认识了一个打工妹,结婚了,现在小孩都四岁了,他和妻子都在深圳,孩子则留在老家,让他的父母带着。
他说你呢,这10多年都去了哪里。我说高中毕业后回老家了,种地、喂猪,还差点娶了一个养猪能手做老婆,后来又回到另一所中学去复读,复读一年之后考上了重庆一所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重庆,后来又到北京漂泊了一年,最后还是回了重庆。
他说你老婆孩子都有了吧,我说老婆倒是有了,孩子呢还没足够的经济基础,不敢要呢。
你以后就在深圳定居了吗?他嘿嘿一笑,说哪那么容易,在城市,感觉就像是一部赚钱的机器,永不停息。那你以后有什么打算?他说等再挣些钱,够养活下半辈子的时候就回老家去,种种花,养养鱼,那才是他想要的生活。我说是啊,城市的生活就像是一列高速列车,人在其上,想松手已经很难很难了。他说到时候我把家整得漂亮一点,你带上你的老婆孩子,把我家当作一个度假散心的地方吧。
朋友毕竟是朋友,分别了那么多年,依然真诚如初。我被他的真诚感动,说我想我们一定回去的。
这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我陆续通过网络找到了初中时代的英语老师,还有两位失散多年的老同学竟然也重新联系上了,想想这个世界,其实就在自己心中。
忽然想起村上椿树说过的一句话:相逢的人会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