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章林晓
这些天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先生的言行很不讨业内同行喜欢。他先是在3月21日说了“未来100天内中国房地产企业将发生剧变”,后又于3月27日给出了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不容乐观的财务数据,以此证明他的“房企百日剧变论”并非信口开河。潘石屹近来最能得到业内同行喜欢的言论,或许只有他在3月25日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所说的“买房子能抵御通货膨胀”了。
在外有美国次按揭危机震荡、内有央行货币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产业界的神经本已相当脆弱,这就难怪在潘石屹抛出“百日剧变论”、尤其是在他公示了部分房地产公司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数据后不久,就有开发商受不了了,于是托人转告潘石屹,叫他不要再说了。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潘石屹的“百日剧变论”并不可怕,正如潘石屹所说的,只要房地产公司能够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对克服今年资金的困难就会很有好处,最怕的是开发商不承认自己资金上遇到的问题,掩耳盗铃,讳疾忌医,到头来困难和危险就会更大。
其实,现在真正可怕的是,在“房企百日剧变论”反响空前强烈、众多开发商对此抵制的同时,潘石屹的“房子抵御通胀论”在房地产业界并未受到反驳。更可怕的是,我发现不少开发商、购房者、甚至一些专家学者,也都认同“房子抵御通胀论”。
在通货膨胀大背景下,如果房子能保值增值,这对开发商来说自然是一大利好。只要CPI保持在高位运行,那么捂盘惜售自然成了最好的选择。现在既然有那么多专家学者预计2008的CPI将在5.5%左右,那房价自然也就只可能升而不可能降了。但危险就在于,房子真的能够抵御通货膨胀吗?
房地产市场需求可分居住性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对于居住性需求来说,由于近年来我国房价的狂飙猛进,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几乎已经透支殆尽。
根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年鉴》和各国统计年鉴,以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九国为样本,分析其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时的居民消费结构就可发现,住房消费约占9.18%;如果仅以美国、英国、法国、西德和日本为例,则其住房消费支出比例最大的英国为13.8%,最小的法国为8.3%。
另外,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如美国银行就明确规定,每月偿还的按揭贷款以及与住房相关的税费,不得超过贷款人税前收入的28%。然而,就是这样,不久前美国还是发生了次贷危机。
而有调查显示,我国贷款买房的人当中,54.1%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20%~50%,甚至有31.8%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超过了银监会《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应将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的警戒线。
今年3月20日,央行公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显示,本季度,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达49.2%的历史最高水平,首次超过认为“物价偏高,但尚可接受”的居民占比。“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从2007年一季度的25.9%上升至本季度的49.2%,而认为“物价偏高,但尚可接受”的居民占比则从64.1%下降到47.5%。对物价感受由“尚可接受”向“难以接受”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类价格猛涨让居民感受到了压力。
由于食品类消费是每日必需的刚性支出,本轮通货膨胀又是以食品类价格领涨,我国工薪阶层的工资已远远赶不上日常支出水平的飞涨,实际收入水平已大大下降。如果通货膨胀得不到全面及时有效遏制,那么不难预测,今后解决吃饭问题将成为普通工薪阶层的第一需要,而购房需要将退居一边。
央行的调查数据应当说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据央行2008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进入2008年,居民购房意愿再创新低,北京、上海等七大城市居民购房意愿全线下跌,未来三个月打算购房的居民占比创调查以来最低水平。
在通货膨胀期间,居住性需求下降了,那么,住房的投资/投机性需求会不会上升呢?
对于住房是否值得投资有一个最基本的计算公式:P=a/r 这里的P是住房价格,a是房租收入,r是住房的还原利率。当住房市场价格≤P时,住房值得投资;当住房市场价格>P时,住房一般不值得投资。
当通货膨胀不可控制、通货膨胀率逐步上升时,利率必然得相应跟着上升,此时住房还原利率r也是相应上升的;但是,房租a的上涨往往存在滞后性,有时甚至基本不变。房租a上涨幅度小于住房还原利率r上涨幅度,因此,房价P的变化趋势自然是下降的。此时,住房的投资性需求自然就减少了。
投机资金强调的是“以小搏大”,住房的投机性需求自然也不例外。当通货膨胀不可控制时,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必然的选择。在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住房的投机性需求也就少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百日剧变论”不可怕,可怕的是“房子抵御通胀论”抛出至今,还不闻有争议之声。
此文已发《楼市》杂志,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