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故事型微课的设计与创作

标签:
故事型微课故事化设计动画制作中职数学集合与充要条件 |
分类: 我的已发表论文著作 |
中职数学故事型微课的设计与创作*
朱育贤1郑小军2,3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与科研管理处(教师发展中心),广西南宁,530022;2.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1;3.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1)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第97-102,121页)
摘
关键词:故事型微课;故事化设计;动画制作;中职数学;集合与充要条件;交集
中图分类号:G434
引言
数学是中职7门文化基础课之一,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与拓展模块三个部分组成,以促使学生掌握必要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与目标。[1]目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主要采用讲授+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维持注意力;(2)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影响学习者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迁移与应用;(3)数学是个讲练结合的学科,但学时少、授课教师进度快、课堂互动少,对一些重难点不能细致讲解,如基础模块(上册)需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内完成,每周4学时。
广义的故事型微课是指包含有故事元素的微课;狭义的故事型微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作,通过设计故事主线来串联知识点,加工相关素材制作而成的一类微课。[2]故事型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起到丰富教学内容、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故事型微课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与创作系列故事型微课,力图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提高中职数学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1
总体来说,故事型微课的设计与创作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首先需要对一门课程进行整体把握,即认真研读整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分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将该门课程按照章节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接着,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选取适合用故事呈现的知识点;将故事与知识融合起来,撰写脚本;根据脚本创作并生成视频格式的微课资源;最后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选择将微课用于课前预习、导入、设疑、解答、突破重难点、总结、测试等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与整合微课资源。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与创作实践,笔者总结提出了故事型微课设计与创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本研究选用的课程教材为李广全、李尚志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集合与充要条件、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可将各单元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如第一单元“集合与充要条件”可分为“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运算-交集”“集合的运算-并集”“集合的运算-补集”“充要条件”等7个知识点,可开发成7个微课。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各单元知识分解图
3
故事型微课的知识点选取不同于一般微课,需要从目标需要、学习者分析、关联性和故事性等四个方面进行。
3.1 目标需要
根据教学大纲,《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集合与充要条件”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如表1所示,这是故事型微课知识目标设立的依据。
表1第一单元“集合与充要条件”教学内容与要求
3.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为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基本掌握初中集合、函数的基础知识,总体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但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利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3.3关联性
知识的关联性有两个。一个是与生活的关联。数学知识的独特性在于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选取知识时,需要挖掘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如“集合”这一数学知识可以用生活中同一种类的事物来表示,以学习者在生活中常见的“四大名著”、7门中职文化课为例,说明“四大名著”、7门中职文化课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在学习者的脑中建立起“四大名著”、7门中职文化课与集合概念关系的桥梁,这就是“集合”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另一个则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联。比如说在讲到数学知识“常见的数集”时,就会想到在初中时遇到过的自然数集、实数集等,学习者会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进行同化和顺应,实现知识的迁移。
3.4 故事性
在选取知识时,要考虑并充分挖掘知识的故事性,即知识故事化的可塑性。故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灵活的框架和多元的讲叙方式;故事主观性很强,一千个人可以创作一千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根据知识分类理论,数学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即“是什么”与“怎么做”的知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知识都具有故事性。[3]陈述性知识,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采用真实情境型故事或天马行空型故事来呈现;而程序性知识强调的是“怎么做”的知识,侧重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用真实情境型故事来呈现最为合适。
根据对第一单元的目标需求、学习者特征、知识的关联性、知识的故事性分析,发现第一单元的全部知识点都适合用故事型微课的方式呈现。例如知识点“集合的运算-交集”为陈述性知识,可以用故事型微课来呈现。具体可分为两步操作:第一步先确定教学内容。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既属于A又属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集合A与集合B之间这个像门洞的符号就是交集符号。而交集的概念与表示,可以用故事型微课进行生动形象的动画显示,加深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步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表2。
表2 《集合的运算-交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理解交集的概念 |
能力目标 |
能找出两个集合的交集,并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 |
情感目标 |
通过交集的学习与运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
4.1 故事化设计的维度
对选取出来的知识进行故事化是故事型微课设计与创作的核心。故事化,简单来说就是讲故事并将知识点巧妙融入其中。讲故事是指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传达、接收、沟通、动员周边资源的互动过程,其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在“何种情境”下,故事由“谁”讲给“谁”听, 又造成“何种后果”。由此可见,讲故事的重点要放在人物、时间、地点、情节上。[4]结合记叙文的写作知识,故事型微课的故事化设计可从故事类型、记叙六要素、叙事角度、叙事逻辑、修辞手法5个维度进行,如图3所示。
图3 故事型微课的故事化设计维度
第一单元“集合与充要条件”是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一个教学单元,除了让学习者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因此,本研究围绕知识点,以中职一年级学生小朱同学为主角,设计系列小故事,将知识点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创建与学习者真实生活情境相似、容易代入并理解的故事情境,寓教于乐,理解学习。

表3 第一单元“集合与充要条件”故事型微课简介
序号 |
知识 |
故事主题 |
时长 |
1 |
集合的概念 |
小朱对集合的初体验 |
3分14秒 |
2 |
集合的表示 |
小朱学习语言 |
3分22秒 |
3 |
集合的关系 |
小朱给班上同学分类 |
3分12秒 |
4 |
集合的运算-交集 |
小朱买水果 |
3分15秒 |
5 |
集合的运算-并集 |
小朱获奖,上讲台领奖 |
3分42秒 |
6 |
集合的运算-补集 |
小朱统计获奖情况 |
3分36秒 |
7 |
充要条件 |
小朱学英语 |
3分48秒 |
4.2 故事化设计的步骤
故事化过程可分为改编故事与撰写故事脚本两大步骤进行。下面,以故事型微课《集合的运算-交集》为例,介绍故事化设计的过程。
4.2.1 改编故事
(1)确定故事类型。考虑到“交集”这一知识点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性,选择用真实情境改编型故事中的解决问题故事来呈现。
(2)确定故事人物。主人公为小朱,女生,中职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学,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期待,喜欢吃水果捞和新鲜水果;配角之一小锤,男生,小朱朋友,喜欢吃水果捞和新鲜水果;配角之二小琪,女生,小朱朋友,喜欢吃新鲜水果;配角之三小胡,男生,小朱朋友,喜欢吃水果捞。
(3)确定故事背景。学校门口新开了两家不同的水果店,大家讨论该去哪家水果店买水果。
(4)明晰故事主线。小朱买水果,对两家水果店进行对比。
(5)选择叙事逻辑。通过比较,认为该故事选用SCQA叙事逻辑最合适。SCQA叙事包括情景(Scene)—冲突(Conflict)—疑问(Question)—回答(Answer)等要素。
4.2.2 撰写故事脚本
故事脚本的撰写包括对故事知识的改编、角色设计、情节设计、叙事逻辑与修辞手法等环节,是制作故事型微课的重要部分。表4呈现了故事型微课《集合的运算-交集》的故事脚本。
5
本系列故事型微课主要采用万彩动画大师完成动画制作。万彩动画大师是一款功能强大并且操作简易的在线MG动画制作软件。MG动画也称为动态图形动画(Motion Graphics),特点是节奏快、形式新、动感十足,这些特性既符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也满足故事型微课的创作需求。创作过程中使用万彩动画大师进行场景创建、角色添加、动画添加、会话增加、字幕添加等,最终导出为视频。下面以故事型微课《集合的运算-交集》为例,介绍如何创建场景、添加角色、添加动画和添加交互。
5.1 创建场景
《集合的运算-交集》的故事场景分为室外和室内两种场景。其中,室外场景是水果店门前,室内场景是黄色背景板。如图4所示。
5.2 添加角色
根据故事人物的设计,在万彩动画大师角色库中确定小朱、小锤、小琪等角色。如图5所示。
5.3 添加动画
在表示交集关系时,借助动态的MG动画使抽象的关系直观具体化,便于理解与记忆。如图6所示。
为了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注意,《集合的运算-交集》故事型微课通过举例子与提问的方法,如提出问题“小朱和他的一些朋友喜欢吃水果捞,而小朱和他的另一些朋友喜欢吃新鲜水果。喜欢吃水果捞的组成集合A,喜欢吃新鲜水果的组成集合B,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中都有谁呢?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随后,视频及时提供答题思路与揭晓答案,形成良好的问答互动过程。
总的来说,动画制作主要利用万彩动画大师等动画制作软件创建故事人物的角色形象与具体场景,设计角色的表情动作与场景的装饰布局;充分利用该软件丰富的素材库,添加样式新颖的会话框,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图片素材进行动画加工,配以适当的文字内容;配上字幕,为了获得舒适的观看效果,字幕采用统一的样式;在恰当的时刻,配以音效来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力;最终输出动画内容,为保证视频画面的质量,输出分辨率选择1920×1080(1080P),格式选择MP4或MOV。
6
后期处理包括对音视频的剪辑。首先是配音,为了保证配音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完善,在配音(录制对白与旁白等声音)上选择质量好、相对专业的录音设备;例如使用手机录制配音,再利用Camtasia studio视频编辑软件9.0版进行音频混合、降噪、编辑等工作;对相关素材进行编辑合成,即将输出的动画视频与录制的声音素材文件与视频相对应,添加恰当的背景音乐与音效,以进一步丰富微课视频的听觉效果;添加转场特效;为了保证视频的视听质量,在导出设置中选择H.264编码,码率在10Mbps以上,输出分辨率为1920×1080(1080P),输出为MP4格式的微课视频。后期处理流程如图7所示。
图7《集合的运算-交集》后期处理
7
资源整合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微课使用方式(课前预习、导入、设疑激趣、问题解答、突破重难点、总结、测试),对微课资源包中的微视频、微课件、素材(源文件)、微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自测练习、评价表等资源进行整合。例如,故事型微课《集合的运算-交集》用于课前,作为预习材料使用,故与微视频配套的资源除了微课件、素材(源文件)、微教学设计,还有预习任务单、预习情况评价表等。资源整合意味着故事型微课的第一轮设计与创作已完成,后期需根据应用效果、学生反馈、专家同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提升微课质量。
8
中职数学故事型微课的设计与创作需从课程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点选取、故事化、动画制作、后期处理、资源整合六大方面展开。其中,“课程分析”是根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将知识点分解;“知识点选取”需从目标需要、学习者分析、关联性和故事性等四个方面进行;“故事化”需从故事类型、记叙六要素、叙事角度、叙事逻辑、修辞手法等5个维度,按照改编故事、撰写故事脚本2个步骤进行;“动画制作”是选择适合的软件工具创建场景、添加角色、添加动画和添加交互;“后期处理”包括素材(图片、配音、音效、背景音乐、视频片段等)添加、编辑、特效、合成和输出,提升视听质量。“资源整合”是指形成包括微视频、微课件、素材(源文件)、微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自测练习、评价表等在内的微课资源包,方便作品不断迭代更新。与一般微课相比,故事型微课设计与创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性,创作者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修炼,提升自己:(1)培养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故事思维;(2)提高故事脚本设计能力;(3)提升知识点故事化、可视化呈现的能力;(4)加强微课团队建设,团队成员互补配合、扬长避短。[5]
参考文献:
[1]孙晓燕.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中职院校数学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1):123-124.
[2]朱育贤,郑小军,卢添桂.故事型微课设计的误区及对策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4):25-28.
[3]胡月霞.理解取向的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7.
[4]刘子曦.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J].社会学研究,2018,33(02):164-188,245.
[5]朱育贤.故事型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朱育贤,女,广西玉林容县人,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郑小军,男,广西桂林全州人,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项目开发。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微课发展研究基本框架与微课理论体系建构”(编号2017GXOUWT05);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课题“广西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策略研究”(编号2015ZKY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