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密州,1076,中秋

(2010-09-22 01:16:19)
标签:

杂谈

 

也是三十四五岁的那两年,由于两次上书陈述所谓“新政”对老百姓的伤害,苏东坡被王安石极其党羽排挤出京。贬去杭州当一个不贴谱的“通判”,基本就是一判官,八品。苏老师倒是不以为然,把杭州作为他的第二故乡,一代大儒乐于游历山水间,创做出不少佳作。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离开杭州,升任密州太守。密州距离潍坊和青岛不远,是个相当穷的地方,主要作物就是麻、大枣和桑树。生活和杭州有天壤之别,当时苏东坡靠诗文和正直的品行已经名满天下,在杭州当的小官虽然不大,但名士的生活还是相当惬意的。

苏东坡一生没过过什么富裕日子,不过,在密州的确是他日子过的最惨的时候之一,苏老师的薪俸又减了,日子过的紧巴巴的。他自己说过:“余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不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庭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好歹是一太守,绕着自个儿管的城池乱转,就是为了找点别人不要的菜地里的野菜果腹,呵呵,倒也让人同情,不过人家自己还说“扪腹而笑”,也就让人不用同情他了。

苏老师一生都是这个脾气,乐观豁达。不屈不挠。到了最潦倒的晚年,让政敌搞去海南岛的荒蛮之地,他老人家六十多了,还头上顶着个大西瓜在田边且歌且行,结果遇到一个七十多老妪看在眼里,拿他开涮:“翰林大人,您过去在朝里当那么大的官,现在看来,会不会只是春梦一场?”苏老师觉得她有趣,以后就管人家叫“春梦婆”。

不过,穷成这样,苏老师在密州还抚养了三四十个当地孤儿在自己家里。


这时候也是苏老师这辈子最消沉的时候,他本是个明朗的人,一身浩然之气,经常写出酷热炙烈的诗。不过,到密州之后,他的性格变得安静平和。当然,这和他娶了个好老婆有关。

苏太是苏老师的续弦,进士的女儿,通诗词,比苏老师小十一岁,性格温婉柔和。苏老师一生豪放,视钱财如粪土,几经沉浮,持家全靠苏太。更可贵的是苏太头脑清醒,这点和她的诗人老公不同。诗人的情绪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至亲的人就是他稳定情绪最重要的舒缓通道。

那时候,王安石已经去职,但“新政”未除,吕惠卿当权,又搞了个新的所得税法案,苏老师有天正激愤这个新所得税搞得民不聊生,偏生俩孩子揪着他的衣服哓哓不休。

苏老师嘀咕说:“孩子们真傻!”

苏太淡淡的说:“你才傻呢。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得了,我给你弄点酒喝吧。”

苏老师后来专门写了一首诗讲这事情,而且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不过,他也很欢喜,这时候妻子给他洗杯子热酒。感慨之余,他还拿写《酒德颂》的先朝“竹林七贤”的刘伶老师打杈,说刘老师的老婆不让他喝酒,自己老婆贤惠多了。


1076年的秋天,这时候距离苏老师离开密州还有最后的几个月,正是他最晦暗的人生时光之一。他还不知道马上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政敌王安石、吕惠卿等人都会相继失势,半年之后他就能调任徐州,做出一番大事业。但那时候他写出了一些极好的诗词,或许如傅雷先生说的吧:“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1076年的今天,那个中秋,他很怀念他的胞弟,同为“三苏”的苏辙,因此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后来人都说,有这首词,其他讲中秋的词都不用读了。这首词大家现在想必已经很熟悉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