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中档机”索尼α900简单评价
(2008-11-22 19:49:02)
标签:
赵嘉索尼α900评测sony杂谈 |
分类: 顶级摄影器材 |
拖了很久没有做α900的评测,主要实在是太忙,PHOTOKINA有太多的东西发布,我在忙于做几家数码后背的评测,超级麻烦,再加上最近去西藏拍专题,又有一堆新书临近发布,实在顾不上动笔。再说评测这样的事情需要很多实验室数据的支持,最近要拍的东西太多,顾不上这样的事情,所以先发一点主观的评价吧。
α900从开始研发到样机出来再到测试版再到上市版一直被我关注,毕竟是一台2400万像素的相机,我寄予他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在1DS MARK III一枝独秀的情况下为大家创出新的路。大概在年初的时候,我开始知道α900的详细规格和定位,最开始知道α900并不是α系列的顶级机的时候还是有点遗憾的,不过,这也是SONY正确的选择,毕竟它买下柯美只有三年的时间,能出α900这样的机器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不和CANON的顶级机硬碰硬也是很理智的选择。
不过,也就在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α900很有可能是“史上最强中档机”了。别忘了,2008年初的时候,在发布《EOS王朝》之前,我自己掏钱要买一台1DS MARK III,居然被告知,要不找水货经销商要不就找佳能中国的老总!结果是拖了好久才通过经销商买到,接近6万块。可以想象这时候当我听说α900是一台不到2万块的2400万像素的相机,会是怎么样的心情。
α900从最早的测试版本的样机到现在我大概前后用了3台α900,也基本上完整的拍过了一个专题,所以总算有一点发言权了。
α900的机身体积很小,这是一个重要的优点。体积小重量轻对于我来讲非常重要,之前135系统我一直在用1DS MARK II和III,它们不是不好,的确很强壮很坚固,可是也很大很重啊,对于我这样经常满世界跑而且动辄就上5700米以上的人来说,真的是很大的负担。
操作性上,我之前只是测试性的用过α350和α700,个人觉得SONY机身上的按键实在是太多了,其实好好改一改有不少可以合并或者通过菜单方式解决。不过,优点是,真是一目了然,如果你经常改设置,会觉得很方便。
α900的模式转换是通过机顶转盘事先的,它有3个个人风格设定,超级有用,你可以把它设成你常用的3种特殊设定,比如有一个可以设成动态范围延展,另一个设置成ISO自动的快拍来拍LOMO,绝对超级便利。
α900的显示效果是所有这个级别相机里最好的,(或者好像也是目前所有135单反里面最好的?) 3英寸Xtra Fine液晶屏的92万像素显示真不是盖的,够大,很细腻,色彩也非常好。用惯它在来看1DS MARK III,真是够崩溃。佳能出机器绝对是挤牙膏风格的,不过居然在1DS MARK III这样的顶级机上还用原来20多万像素的显示屏真是很雷人的。
α900的液晶屏真的是很好,因为色彩饱和度最的很好,所以好得有点令人不敢相信,第一次把它拍的照片转进Lightroom的时候甚至有一刹那的异漾,觉得似乎显示的都没有机内显示的漂亮。
厂方宣布α900的对焦系统是一个叫“中央双十字9点自动对焦系统配合10个辅助对焦点”,呵呵,实际用来也算对得起这个价位的机器了。直觉的印象是,对焦点面积分布的有点小,当然,这显然是成本造成的。 α900的对焦准确性没有什么问题。对焦速度,谈不到快也谈不到慢,大概就是1万多块钱的机器的速度。
α900是现有(2008年12月)135数码单反相机中像素最高的,而说到画质,目前似乎唯一可以比较的是CANON的顶级机1DS MARK III,2110万像素的。
当然,或许有人觉得用一台1万多的机器和一台5万多的机器比有点不合适,不过,很不幸,也没什么可比的。5D MARK II要到这个月底才上市,目前我用过的还只是MT测试版的工程机,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测试版的机器会有好多问题,还是等正式上市版吧。
先说说ISO 100的时候吧。α900的CMOS默认ISO最低是200的,提醒大家一下,一定要扩展到ISO 100来使用。ISO 100的时候影像质量要比ISO200好的多。这时候两台机器还有的比,分辨能力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我没有在测试室内拍标版(最近太忙,对不起大家啊),反正大概看了看,没有太明显的优劣差异。 α900的CMOS颗粒效果和CANON的完全完全不一样,这一点对于后期处理非常重要。
色彩色温什么的,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去看其他媒体或者网站的测试,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殊的。
关于α900高ISO不好的事情,应该也没有太多争议了,我看了最近的媒体测评,有编辑说它的ISO 400开始有可见的颗粒云云,这有点太客气了。实际上,ISO200的时候我觉得暗部躁点已经可见了,这和CMOS特性以及软件算法都有关系,可以通过算法上的进步部分解决。而且屏幕上看到的躁点在印刷或者打印的时候不是都能看出来,所以ISO200的时候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更高ISO时的成像,我觉得明显不及同为2000万像素级别的佳能的1DS MARK III和5D MARK II,我自己从来不用它的ISO400拍摄,尤其到了ISO800的时候差别已然一目了然。
其实,在拿到工程机之前,就已经有摄影师跟我说过α900的高ISO效果怕是不能让我满意。不过,这事情倒也没有太困扰我,一台1万多块钱的全画幅机器,我能想象到它的情况。再说,还有机身防抖嘛。
好了,终于要说到机身防抖了。如果未来α900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机身防抖的会是第一功臣。
α900拥有机身防抖功能,这意味着在很多其他相机需要靠提高ISO来获得清晰影像的时候,α900并不需要,因为它的机身防抖最高可以管用4级,考虑到防抖功能的成功率问题(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EOS王朝》里面有一个讨论防抖成功率的花絮,这里就不罗唆了),至少3档是有保障的,也就意味着在其他厂家需要用ISO 800拍摄的时候,α900还可以用ISO100手持拍摄。
很显然,再好的ISO800也远远不及α900在ISO100时候的效果。当然,这样比较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你拍摄的题材是高速运动的,希望通过提高ISO来缩短快门速度,那这个优势就用不上了。所以,总的来讲,α900不是太适合新闻、体育之类的题材,但是对于旅游、人像、风光、人文报道之类的则很适合。
目前135相机的防抖技术分镜头防抖和机身防抖(当然,还有小数码上使用的靠升高ISO来事先清晰的“伪防抖”技术)。这两种技术显然是各有利弊的,镜头防抖最大的优势在于,影像到反光板和CMOS的时候已经是清晰的了,所以对于准确对焦有巨大的帮助,所以如果你在震动的汽车上之类的环境拍摄,镜头防抖的效果会更明显。但是如果你拍摄的物体本身对焦没有问题,你面临的只是手震,那么机身防抖会显示出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使用所有的镜头都可以达到防抖效果,而你不用为了每一支镜头的防抖功能付费。
机身防抖另外的优势是CANON的失误自己造成的,CANON很少在它的广角镜头上使用IS功能,而实际上广角镜头经常要在现场光的拍摄时使用,而很多时候现场光是很比较微弱,需要用到防抖功能的。这时候,任何α系列的镜头都可以在机身防抖下发挥作用,包括我在暗光下最经常使用的35/1.4G,我自己经常在1/4秒和1/8秒下使用这支镜头,多拍几张,一定会有一张非常清晰的。
噢,对了,从理论上来讲,因为机身防抖技术CMOS移动的位置是有限的,所以它在广角下格外有用,但是在超长焦镜头拍摄时效果就没有镜头防抖那么好了。所以,我觉得未来会有厂家选择双防抖系统。
α卡口的镜头群现在有两个选择, 分别是SONY的α系列以及由Carl Zeiss设计的ZA系列的镜头。SONY的α系列基本上是过去美能达镜头的设计延续,对于数码的优化很少,因此在α900上使用会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以眩光和鬼影问题为最严重。甚至包括一些著名的镜头,在强逆光的情况下,鬼影的问题一塌糊涂,而且是呈现大面积的,经常会严重的降低镜头的分辨率和反差。这和镀膜已经镜头结构其实都有关系,毕竟数码相机对于镜头的要求和胶片相机差异还是挺大的。
从技术上来讲,135数码相机到了2000万像素以上,对于镜头的要求是很挑的。其实别的厂家也一样,出现1DS MARK II之后,佳能的部分镜头已经出现分辨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到了1DS MARK III,甚至一些L系列镜头都达不到2110万的要求。
α900可以使用ZA系列镜头, ZA系列镜头上有一个很醒目的蔡司小蓝标,是由蔡司设计并由专门的厂家生产的(呵呵,注意我的原文噢,说的很严谨)。ZA镜头无论是分辨率还是逆光效果要比从柯美复刻生产的镜头好的多的多,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在α900上使用蔡司镜头。不过,ZA16-35/2.8这支镜头我的确还没有用,这支镜头的情况我不了解。 ZA系列镜头目前的问题是镜头群还不够完备,不过从流出来的消息来看,未来的ZA镜头群还是非常完备的,甚至包括一些我很喜欢的定焦镜头。
除了16-35外马上应该还有两三支新头,也都是常用焦段,如果不是特别着急,我觉得用α900的兄弟们还是再等等吧。要不等ZA系列完善,要不好歹SONY的镜头也能针对数码做做改款。
前段在国内网络上经常有人在讨论用于SONY上的蔡司算不算真的蔡司,它们的血统是不是纯正之类的问题。我深刻的可以体会对于有些人以及有些领域“血统”的重要性,不过,对于镜头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是那么复杂。
同样的问题,福建厂代工出来的耐克鞋算是耐克吗?北京麦当劳店做的麦香鱼算麦当劳的产品吗?或者直接一点的比喻,泰国工厂出的尼康算不算尼康,中国珠海产的佳能算不算佳能之类的。
蔡司厂之所以和施耐德或者徕卡厂不同,别的不说,有两点优势是很特殊的。
1,蔡司的镜头绝大多数(注意我的用词)是用现成玻璃厂产品目录上有的材料做的,不论你的玻璃是用哪里的沙子哪里的炉子炼的,只要你有稳定的质量和规格,用蔡司的设计就能制造出足够好的镜头。蔡司不是没有用专门的玻璃制造镜头,但是种类很少,而且他们也觉得民用产品用不上这些东西。
2,蔡司的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已经充分的考虑了装配能力问题,只要放出外厂制造的产品,至少在出厂检验时不会和德国原厂组装的有多大的差别。这和徕卡很不一样,徕卡很看重原厂组装能力,有些东西自己装的成品率都很低,就更别说放给日本厂装了。
所以这事情以后也别在琢磨了,蔡司官网说ZA镜头是他们设计的,你非说不是,只能说你真闲啊。
机身的防水防尘性对于我来说要比其他摄影师在意的多,因为我总是在路上拍照嘛。其实α700时代,它的防水防尘性已经非常好了,我的朋友马达同学前年在参加马来西亚雨林越野挑战赛的时候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结果主办方要求所有的选手都弃车退出比赛,等洪水稍微退一点再组织了一个小队去抢救这批车。马达同学很荣幸被组织方挑中参与了全部的救援,这老兄就用一台α700在几天的大中小雨中拍了整个过程,机器没有出问题。索尼的镜头没有太多的防水功能,居然也扛过来了。当然,这并不能说明α900就能达到佳能1DS MARK III那样的防水(可以在大雨中拍摄)和坚固。不过,我10月和11月的时候用α900在西藏拍摄了两周,包括坐着长途汽车走了一趟川藏线,并且遇到了那场几十年不遇的大雪灾,机器没有出问题,镁合金机身算是坚固,事先让我最担心的机身防抖和电池问题都没有出现,基本算过关吧。
好,最后总结一下,当年我认为α900会是“史上最强中档机”的定位还是挺准确的。α900的出现应该是135单反相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除了它第一次在全画幅上使用机身防抖这项重要的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135单反的固有价格格局,让2400万像素的单反能落到1万多块钱这个很多爱好者都可以接受的区间,真的是谁也没有想到的(顺便还把1200万像素卖将近2万块钱的尼康D700打回了原型,为次贷危机+股市狂跌后的爱好者点拨开了些许乌云)。没有它,佳能不会跟进推出2110万的5D MARK II,1DS MARK III也不会降这么多的钱,更不要说新的顶级机的发布了。所以为了这个,我要格外支持SONY一下。
当然,很快,未来几天,α900最强劲的对手,佳能的5D MARK II就要上市了。很显然5D MARK II也是一台极其出色的相机,它的出现会有一点让我觉得遗憾,对手留给α900在这个领域一枝独秀的时间太短了,真的很希望SONY的单反能更强一些,让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到俩大厂家为了争夺市场祭出的法宝,毕竟,只有竞争的更激励,我们这些用相机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技术和更好的价格。
不过,看看未来α900和佳能的5D MARK II两台势均力敌的机器由两个都够酷的公司运作在市场上一决高下也能学会很多东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