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望古代商业上的说唱艺术

(2008-01-23 10:35:09)
标签:

我记录

城市印象

商业

说唱

艺术

休闲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历史
回望古代商业上的说唱艺术  “天桥桥畔夕阳微,尽立摊边唱估衣。妮妮人间小儿女,百钱自买青鞋归。”清末王述祖在《天桥景物诗》中咏的“唱估衣”手的其实就是古代的叫卖艺术。叫卖艺术是古代商业的推销艺术必不可少的元素。
  如同唱歌一般的唱卖“估衣”,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就已有迹象,当时称为“喝故衣”,后来成为了一专门的技艺,对后世影响甚大,开启了说唱与商贩结合的先河。
  回望古代商业上的说唱艺术,古人一点不输今人,其甚至更为优雅和富有煽情性。就拿古代卖衣服来说,其说唱形式可称一流,不仅词句通俗、顺畅而优美,其声调如今虽无法亲耳所闻,但据史料可知有多么地让人陶醉,多么地撩拨人的心弦,有人称之为“唱戏的调子”。
  如明代陈铎《坐隐先生精订滑稽馀韵》有一阕《故衣》散曲,曰:“不分旧剪与新裁,一律都收在。绿绿红红自搭派,诉明白。宽窄长短随心爱,源流好歹。吉凶货卖,减价买将来。”“诉明白”、“源流好歹”,都是卖故衣通过喝唱,将故衣向顾客推销,引得众人观顾的,据说其声调生动而绵长。
  在清代,“唱故衣”被推为北京的一怪,有的说唱者还收有帮衬的小徒弟,往往一唱一和,热闹异常。如《燕市百怪歌》记载:“远闻叫声卖,宛转颇可听。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
  回荡在街头的“估衣”声,引得以儒雅自重的名士才人也不甘寂寞,写起了一首又一首有关“卖估衣”的诗句。日栎翁《燕台新咏·唱估衣》中写道:“衣无长短量凭尺,腔接高低巧转喉。真眼好磨看入骨,长安人海口如油。”蒋士铨《京师乐府词》中亦有《唱估衣》:“数人高立声虚呵,唱衣价值如唱歌。”
 “唱估衣”的余味,甚至留在了传统的相声里,如将清代“京估衣”生动再现的传统相声《卖估衣》——
  甲:谁买这一件皮袄啊,原来当儿的啊。
  乙:不错。
  甲:黢的油儿的黑呀,福绫缎的面呀。
  乙:不错。
  甲:瞧完了面儿,翻过来再瞧里儿看这毛。
  乙:是呀!
  甲:九道弯亚赛罗丝转儿呀。
  乙:不错。
  甲:上有白,下有黄,又有黑,起了一个名儿呀三羊开泰的呀。
  乙:不错。
  甲:到了“三九”天,滴水成冰点水成凌,别管它多冷,穿了我这件皮袄,在冰地里睡觉,雪地里去冲盹儿吧,怎么会就不知道冷啦。
  乙:皮袄暖和……
  在古代,不仅仅衣物是随声唱卖的,其他物件也会。人们常常从听唱声里分辨商贩担卖的物品。比如卖麸的叫卖声往往只有四句,可成诗。而且,其古代叫卖声甚至分季节,比如明代北京三月初出桃花时,满街唱卖声是艳羡的。花将谢时,叫卖声则慢慢长叫,意在表达桃花不堪经久,要买要快,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另外,不同行业买的物件不同,其声调的高低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在清代,提包卖胡梳零件者的叫卖声调就极高,常常一出口便使顾客皆惊,让人感叹其“可谓奇绝,可谓特别”,赞誉其“叫卖出奇声彻霄”。
  在叫卖声里,不少商贩实际上可称为货物艺术家,当他们将自己贩卖的物品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表达出来时,且有的放矢,其叫卖艺术常常高超得让买者不得不买,真乃古代商业中的一大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