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后四美图》估价400万元
潘玉良《自画像》拍卖964万港元
《舞春风》
《非洲裸女》拍出了902万元
《菊花和女人体》
《披花巾的女人》
《凝视》
《少女与丁香》
《香甜可口》
人物背景:
潘玉良,原名陈玉清,后改名张玉良,1895年生于扬州,父母早逝,少年飘泊芜湖,沦落风尘,尝尽人间酸苦。正当她走投无路之时,一位改变了其一生命运的男人潘赞化先生走进了她的生活之中。潘赞化时任芜湖海关监督,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他将玉良救出火坑,并与之结为伉俪。玉良为表感激之情,遂将潘字冠以名前,改名潘玉良。
婚后潘氏夫妇寓居上海,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色彩学教授洪野先生为邻。家务之余,潘玉良开始读书识字,并随洪教授学习绘画。潘玉良天资聪慧,毅力过人,进步飞速。1918年,在当时上海美专,从朱屹瞻、王济远学习油画。自此,她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历经磨难的艺术之路。
1921年,潘玉良考得安徽省政府的双分津贴,进入法国里昴中法大学学习,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从德卡教授学画。1923年,她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同班,师从达昂·西蒙教授。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相继在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先后与王济远,庞薰琴、徐悲鸿等名家共事。这期间,潘玉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美术教学和研究上,同时笔耕不辍,先后举办了5次个展,并出版了《潘玉良油画集》,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
抗战前潘玉良的作品多为油画、素描,也有少量的雕塑。她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广泛,功力扎实,同时又或多或少闪现出一些西方绘画流派的烙印。八年的法国留学,使潘玉良充分感受到了艺术上的自由。当时的巴黎,是欧洲各种艺术思潮融汇的殿堂,从古希腊、古埃及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法国古典主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绘画,各种流派的思想在这里激荡、交融,纷呈在潘玉良的眼前。而这在她早期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从《春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吸取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变化,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出生活中蕴含的美的境界。而《仰卧女人体》,则用笔刚劲,造型简洁,色彩浑厚,似乎又有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影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