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狂欢”变“临别暴动”到底在宣泻什么?
【新闻背景】据7月11日《信息时报》报道,临毕业前一个夜晚,福建泉州一所民办学校——仰恩大学的数百名学生冲出宿舍,在校园里放烟花,点火烧东西,从高空抛扔杂物,打烂电器,甚至把学校门口的保安亭也砸了个七零八落……用一种“特殊方式”告别了母校。此举一经披露,引起广大网民“群情激愤”。
“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没人能取代记忆中的你,和那段青春岁月……”就像小虎队当年含着泪唱着歌解散那样,毕业了,更多的情愫应该是内心深处幽幽流动的无尽伤感。
不是吗?数载相伴,一夕别离,萍分无际,聚散依依。此时此刻,说声“再见”真的很难。哭吧,笑吧,唱吧,跳吧,喝吧,醉吧,嬉闹吧,狂欢吧……所有符合人之常情的举动,我们一概都能接受,唯独意想不到、更不能理解的是——“打砸抢”和“烧杀掠”的上演。大学生离校怎么成了“鬼子撤退”?毕业狂欢怎么成了“临别暴动”?他们用过激的行为到底要渲泻什么?
很多网友用“素质低”、“垃圾”等字眼评价这些学生,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讨伐之声不绝于耳。单从表面来看,“事实”似乎就是这样,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稍稍往深里一想,放纵疯狂的背后,大学生们至少在渲泻着三种激愤情绪。
第一是失望。四年的寒窗苦读、数万人民币的花费以及逝去的青春年华,到头来,却突然发现均是南柯一梦。据报道,仰恩大学有1.6万多名在校学生,每年学费收入近2亿。学生们每年平均交5500元的学费,面对的却是全校专业授课老师只有一个教授的现实;每年交800元住宿费,住的却是蚁鼠横行破烂不堪的宿舍;付出了几年时光,却根本学不到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天真的学生真成了无知的猴子,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期望越多失望越大,梦醒之后全是痛。
第二是茫然。“大学不是天堂,出门却是地狱”。要毕业了,一直躺在“五彩祥云”之上的天之骄子们,突然发现一个残酷得不能再残酷的现实———
“毕业发的证外面用人单位根本不承认”。毕业就失业,走上“十字街头”的大学生,工作没指望,生活没着落,甚至没有身份,没有地位,既找不到方向,更看不到未来。四年付出成了一场竹篮打水,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茫然不知路在何方?
第三则是痛恨。学校只“教”不“育”,只顾疯狂扩招却不把精力放在学生培养上,只想着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却不管学生生活质量……把教与学、校与生简单地划分为买与卖的关系,演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高消费没换来高效益,高标准没换来高质量,如此大学,哪里还有大学的影子?神话破灭,学生心理怎能平衡?由此而滋生出对学业、对学校、对整个大学教育的痛恨也就在所难免。
狂欢变“暴动”,其实并不只出现在一个仰恩大学,这种现象在全国许多地区的许多学校都有,只不过是程度轻重、广而告之范围大小的差异罢了。出现这种问题,我们同情的应该是学生,悲哀的应该是高校,反思的应该是高等教育。
这场“暴动”来临的恰逢其时,因为它成为结结实实打在我国高等教育上的一记响亮耳光。大学生们用几近疯狂的举动告诉世人:学校给学生的承诺太多,实现太少,剥削太多,付出太少,冷漠太多,温情太少。高等教育如果再不变革,高校如果再不解决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学生失控现象恐怕还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真正的毕业狂欢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与境界。但愿,这不只是我———
一个普通人的善良愿望。




(本文内容来自山西新闻网 图文无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