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可是又害怕真考上了,学费从哪里来。”这是陕西合阳县一位肖姓农村应届毕业生的心声。而肖同学所面临的窘境在这个地处黄河西岸、渭北高原的“国家级贫困县”,并不鲜见。当地人透露供养一个大学生至少需要一家农户10年的纯收入。(8月2日《中国青年报)新闻回放:贫困县农家供学样本:十年纯收入供养一个大学生
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在很多地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许多学生家庭,尤其是城市低收入家庭以及广大农村的贫困家庭来说,大学学费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直逼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学费杀人”等不幸事件也因此而生。很多贫困但优秀的准大学生们因为学费的难题而不幸远离了曾经魂牵梦绕的大学殿堂;即使有幸跨入了大学校门,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庭亦不得不背负沉重的债务和精神压力。在笔者看来,这种窘况是学生及其家庭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因为,从教育层面来看,高昂的学费阻碍或剥夺的是贫困的准大学生们继续求学和深造的机会;然而,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高昂学费堵塞了社会底层人群向社会高层合理流动的通道,减少了贫困群体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身和家庭地位和生活状况的机会,这些都将导致业已存在的社会结构失衡和阶层断裂的现象更趋严重,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将由此产生。
如果说,高昂的求学费用能带来丰厚的回报,那么即使砸锅卖铁也值得。可现在又一个严峻的现实是:贫困大学生们在求学时必须面对高昂学费的痛苦煎熬,在毕业后还得继续忍受大学生廉价的社会事实。大学生极其廉价的现状使得大学生自身生存发展都是个难题,更不用说回报家庭、回馈社会了。有论者指出,现在的高等教育收取的精英教育的学费、提供的是大众教育的质量、生产的是滞销的社会产品。凭心而论,高昂的学费与廉价的大学生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社会现象不能完全归咎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但值得指出的,这绝对不算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链接:
1、面对总理的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