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 有 任 何 借 口

(2005-11-04 08:49:22)
分类: 杂谈

没 <wbr>有 <wbr>任 <wbr>何 <wbr>借 <wbr>口

----再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西点军校,成就了跨入世界500强的董事长1000多名,副董事长2000多名,总经理和董事一级的5000多名。任何知名的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其中的奥妙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行为准则。它旨在强化每个人去诚实、主动、负责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在没有完成任务时寻找某种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诠释的是一种激发人心营造环境的精神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激荡下,积极的环境训练出了一支诚信责任的团队,凝聚人心的团队也成了优化环境的重要因素。在军校里,在这些学员毕业后走向的商业市场中,执行理念的过程既是考验团队成员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团队成员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过程。所以,在这些学员所缔造的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里,人们不会感觉到借口的存在。

我们为西点军校感到骄傲,同时,我们又不由自主地感到取得这样的成功何其艰难。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式各样的矛盾层出不穷,然而,艰难之中尤其艰难者,是在耗费大量精力去面对各种借口、推诿以及不负责任。许多情况下,大家所讲的借口冠冕堂皇,富有说服力。实质上,是缺乏诚信和责任的表现;生活中,我们也遇到各种借口,但是,很大程度上又是托词、推诿;部门协调中,没有尽职尽责,滥用职权者比比皆是;社会秩序中,公然我行我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和团队建设的极大阻力。

因此,我想,完美的执行能力、服从诚实的态度、负责敬业的精神付诸实施,首先需要的是思想上的认同感,倘若任何一方的思想上有所偏差,那么理念的存在则是毫无意义。其次需要一种机制来推动、促进、鼓励和支持。而现实中的团队存在的恰恰就是团队与人之间思想上的偏差矛盾,即使一个部门有完整的主导理念,却没有引导的执行行为,那么空洞的理念也会因缺乏严格的措施而导致中止。反之,即使部门的员工有诚实敬业的责任精神,却没有团体的协作力量,那些不稳定的因素势必就会影响到部门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团队理念也会随之消失。

可是,面对现实,我又不禁想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那就是服从者的一面。对于借口,似乎觉得还应该站在心平气和的立场上去理解。许多事情,其实员工没有完成或不去完成确实存在很多原因:有自身素质能力的问题,有客观条件包括机会等外界因素问题。但是,假如面对“左”和“右”的调度与指挥,涉身处地的员工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掌握真理并运用真理,三思而行,还是“没有任何借口”,一头撞向南墙。这倒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于是,我们又有必要来审视我们是要服从谁,对谁负责,我们的岗位责任制要求我们对谁负责。如果在错误的指令下,一级一级对上负责,那么有了问题,究竟谁对我们负责?许多惊天矿难中,那些群死群伤的采矿工人为了钱财对待矿主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服从,“没有任何借口”,而且它们从来也不会去找什么借口或者去强调客观而拒绝执行。

所以,我个人认为,完成任何事情,包括所要运用的理念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就是主观与客观、执行力与精细化完美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是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不是脱离实际,哗众取宠。更不是徒有虚名,暗出是非。事实上,没有主观也就没有客观,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问题。不去主动努力实践,当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存在。这时如果要讲客观,那便是纯粹意义上的借口。同样,没有客观也就没有主观,这又是在认识中出现的存在问题。无视客观现实,那也是极端的盲动主义,最终导致形式主义。

所以,读了这本书以后,给我甚至于我的全家最大的启示就是,去诚信、自律、认真、踏实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而不是去拒绝和应付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特别要对自己负责。应该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现在物质刺激相当盛行的时候,更应当引起警觉。

应该说,这本书所告诉我们的理念,本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多少年来,我们的前人和我们的现在,包括我们自己,一直不断地在顽强地和各种消极心态作斗争,在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极为丰富的宝贵财富。我们已经那样做了。需要我们不断进取的是创新和发展。是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与时俱进。

    现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由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毕业生著述出版,而且在美国和世界各国相当畅销。它被推崇为企业管理的必备书籍,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可惜的是,面对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给我们传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并没有用我们的、现代的工商管理理念去破解、注释,即便是应运而生的一些文化、观念,也无法与此相比拟,没有形成如此气候。因此,我认为,对待这样一本书,特别是在积极培育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理念的今天,我们实在应该好好的辩证地学习,没有任何借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