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2006年的开幕式,下面是05年的,看看规模和混乱程度,就感受到什么叫退化了。
当2004年Comdex主办方MediaLive国际公司宣布历史最悠久的计算机展会Comdex停办时,打着消费电子和电视革命旗号的CES主席加里·夏培洛已经在背后偷偷乐起来了。继续这种全球电子消费膨胀的乐观主义态度,加里·夏培洛试图将消费电子展览的概念输出到中国,在2006年1月拉斯维加斯的CES展览上,他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很是愉悦的说道:“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子产品都产自中国,亚洲是不折不扣的电子工业,CES肯定要率先把信息娱乐产业顶级的展览办到中国去。”
按照加里·夏培洛的这番设想,2006年7月初的青岛CES展,本该如同CES美国总部展览一样爆棚,即便不能同每年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那样成为全球消费类第一大展览,也应该在CES的品牌下网罗亚洲的电子精英企业,可除了索尼、英特尔等少数国际公司,更多的是海尔、海信在抢占眼球,以及长虹、夏新等国内电视企业,参展厂商质量的缩水已经成为所有记者私下讨论的问题。而按照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2005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47.5亿美元,电子产品的年生产额接近两千亿美元,CES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展览活动,为什么不能在中国重演辉煌呢?
“我只关心索尼将要继续在中国市场投资两亿美元,CES展上值得关注的内容似乎没有什么”,日经BP支局长田原真司如此解释自己的提前返程,索尼在青岛CES上展示的PS3游戏机,完全是6个月前的模型翻版,甚至还不如5月份E3游戏展上的有限试用。自从90年代末Comdex以世界计算机博览会的名字在中国落地生根,为刚具雏形的中国信息产业商业化展览提供了一份榜样,让中国的商业展览不再是叫卖声和洽谈批发,新技术的产品曝光和舞台化的展示方式,曾经给90年代的中国消费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北京和上海每年轮流的汽车展览越办越火,从规模和影响力上位列全球第六大车展时,Comdex早已经在2003年就跟中国观众告别了,可CES在中国却并没有重演美国CES接替Comdex的一幕。
“Comdex的衰落,CES的兴起,直接说明了电脑不再是一切,信息化的消费电子产品才是新力量”,这是《PC》杂志专栏作家约翰·德沃尔夏克当年的论断,如果将这种产业变革的时间表套用在中国IT展会上,Comdex在北京2003年的绝唱,无疑对应着中国消费市场正在脱离电脑热,延续这种思路,青岛CES的不温不火是否在暗示中国并没有真正进入消费电子的商业热潮呢。
E3游戏娱乐展、东京电玩展、3GSM通信展、CES、德国CEBIT信息电子展、全球每年消费电子与电子娱乐方面的重量级展览,似乎都可以找到中国本土化的国产版本。借助中国网络游戏的火爆,Chinajoy已经独揽了中国数码互动娱乐展览的一面,3G牌照随时待发的政策现状,则让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场馆面积已经无法容纳下中国国际通讯设备展,再加上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以及中国国际家电展和一年一度的科博会。不论从面积还是规模,这些频繁的展览都在显示着中国信息产业的消费市场活力,以至于有人曾经计算,如果中国这些纷乱的信息业展览统合起来,规模将超过CEBIT,仅次于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年一度的CES之后,将形成全球信息业第二大展览。对于这种空想式的假设,专注科技类风险投资的《红鲱鱼》杂志曾经有过涉足,在《红鲱鱼》看来,中国信息产业庞大的制造能力和雨后春笋般新品牌,必将引起以太平洋东岸为主的信息产业格局开始环太平洋化。而这种假设背后的理论根据很大程度来自美国沃顿商学院的学者拉迪斯,他在《展示经济》中论述道,“70年代以后的商业经济已经与媒体全面挂钩,展览会已经是衡量区域经济和某项商业成就的重要指标。”按照拉迪斯的论断,通用和福特大幅收购欧洲汽车公司品牌,将引发未来20年内欧洲汽车展览的衰退,电子产品也将因为庞大的亚洲制造业崛起,而迁移到太平洋西岸。
现实似乎并没有给予中国信息产业和消费电子业足够的侧重,青岛CES的景象仅仅是对现实映照的一面,面对庞大消费群、众多廉价生产工厂、以及此起彼伏的国际化品牌,作为产业繁荣的展览业并没有出现大迁移。但似乎全球消费电子的流行趋势都是一致的,与1月份拉斯维加斯的CES相比,青岛CES也在流行大屏幕的平板电视,以及各种特立独行的MP4播放器,消费主义情绪明显压过了崇尚制造与设计的工程师情怀。
后一篇:甘当数码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