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面的双核
把多个CPU核心放在一起,是为了避免未来每位电脑用户都守着个“小型核电厂”,这是英特尔和AMD在最近真假双核都试图要个说法的争论中,唯一能达成共识的意见。面对科普工作者们的辛勤普及,就算不用电脑的家庭主妇也能对摩尔定律耳熟能详了。这条现年77岁的戈登·摩尔磨练出来的IT达摩克斯之剑,已经威慑了近40年,即便不断在技术上挑战英特尔霸权的AMD,实际上也没有逃出摩尔的18个月周期。面对2006年初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密集的双核宣传,很多人迷失在英特尔和AMD这对冤家在真假双核的争辩。类似双黄蛋的AMD双核在以游戏为首的图形处理上颇具优势,而英特尔的双核则擅长多任务分工协作,却压根没有人讨论我们为什么走上了双核电脑这条未来之路。
如果从纯技术上审视,今日大张旗鼓造势中的双核处理器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思路,在服务器领域多个处理器捆绑在一起司空见惯。那么为什么民用级别的电脑也要上马双核呢?这是著名IT专栏评论员德沃尔夏克曾经在《为什么要走双核路》中的评论。率先开发双核的AMD,实际上是在利用双核技术打破了英特尔,已经持续走了多年的摩尔定律盘算,甚至按照硅谷最刻薄的评论说法,AMD最大的贡献就是将18个月的摩尔周期不断缩短,从而在商业上不断给自己机会威胁英特尔。因为双核处理器的思路,不用再单纯依靠提高处理器频率来提高性能,同时能将早已超过130瓦的处理器功耗拉回100瓦之内,况且在制造过程中双核封装测试成本更低廉。

当2003年加州闹电晃的时候,曾经有人提出过电脑耗电论问题,当时曾经普遍呼吁加州居民在离开座位的时候关上电脑屏幕,却并没有往CPU的能耗问题上想。但是当今日电脑为了追求速度提升不得不走向多核心处理器的时候,一场藏于电脑最深层的能源隐患越来越临近爆发了。在这些技术原因之外,最直接的双核催生者无疑是游戏设计师们的偷懒,面对英特尔全球赞助电子竞技赛事的不遗余力,所有的游戏开发设计师都憋足了劲儿来提升游戏的画面和复杂程度,只有在游戏开发完毕之后游戏设计师才会考虑优化性能。《PC GAMER》就曾经探讨过电脑速度提升与游戏开发中的关系,在他们看来其中存在一种半推半就的商业关系,为了更华丽的游戏升级更快的电脑,而从来没有游戏设计师去考虑如何让游戏更少耗费电脑资源来节能。
尽管IBM在不久前圣何塞的光刻会议宣布自己突破32纳米的芯片制造工艺,可以给当今信息业发展的龙头动力源继续提供生产技术保障。但丝毫没有节约意识的信息技术先锋们,依旧保持着对硅文明的资源性挖掘。美国人对于汽车的态度,实际上被毫无保留的转移到了IT界,对于马力和宽大舒服的追求,远远超过了环保节能和循环原则。双核处理器作为今日信息界对发展动力的追求,直接承载了今日信息文明生态最基础环节,而与汽车对于石油的追求类似,芯片的不断提速,实际上也如同资源性经济一样,尤其是在摩尔定律的视角下看,当硅技术发展到3纳米一下的时候,结果就如同预言目前石油储量还够人类使用80年一样。
对于这种信息界的环保主义可持续发展思维,并不是没有找茬的抨击者。斯坦福的一群技术思想派就曾经思辨过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互联网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对信息文明资源的滥用,当电脑信息终端发展到绝对速度的时候,已经足够快的电脑速度将不再是信息文明的推动力,那时候的信息文明资源将是互联网本身。
可面对今日互联网愈演愈烈的极度资源滥用,没有一个学者敢拍胸脯来为未来信息文明的资源问题担保。且不算重复信息的海量增长,单单每个人每天接触互联网最频繁的浏览器工具本身,早已经呈现出商业力量对资源轻视的态度。最近有人在火狐浏览器上加载插件来测试对电脑性能的消耗到底如何,微软MSN、GOOGLE工具条,几乎每个商业网站都为浏览器专门开发了自己的工具条,而全球的互联网每一个用户都很容易被这些看似方便的工具条反复诱惑上。而国内这种互联网资源滥用更凶险,很多网站为了在alexa的数据排名中靠前,好在资本市场获取好评,不仅利用这些工具条来反复占领每个互联网用户的桌面,更在桌面下面做文章,反正这些看似互联网新贵的冒险者们都明白,双核处理器将会把电脑的速度再推向更快速的前沿,在桌子下面的系统后台上偷偷跑他们的程序,也不至于拖垮互联网用户那台无辜的高速电脑。
后一篇:网络游戏的拐点拐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