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客:拾穗者与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三联)

(2003-06-25 11:24:00)
   自从1985年以来,每年6月的美国匹兹堡无疑都是黑客们的聚会天堂,尽管今年来自柏林的Trumpbour兄弟对着美联社的记者大谈黑客的“黑顶”和“白顶”之分,但是更多的目光却并没有投向匹兹堡的黑客们,而是被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大学和波士顿的一些“沉默”的自称博客的人们抢去了。


拾穗的博客

    1997年,美国UserLand软件公司CEO的戴夫-温纳发布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网络脚本软件Scripting News,设计初衷就是希望帮助那些不擅长网页技术的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个人专栏,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声音,利用这种网络日志的技术形式,每个人可以零成本的维护和创建自己的网络媒体,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传媒发言人,最终以蜂窝状的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进而创造一种新的媒体形势。正是当年戴夫-温纳无心插柳的开发了雏形性的Scripting News,被称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就这么悄悄的诞生了。

    最初温纳并没有使用Blog这个词,英文Blog是Weblog的简称,是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这恰恰符合这个网络日志的模式。而美国网民则习惯把写作Blog这个动作叫做Blogging,把做这件事的人称为Blogger。汉化版的叫法顺水推舟的成就了博客的诞生。

    一般每个博客就是一个Web页面,它通常由简短而且经常更新的贴子构成,所有文章都是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看上去就是平淡无奇私人日记。但每个人随时把自己思想和生活的灵感火花记录在博客上,按照中国博客站长方兴东的说法:“博客来自于民间的个人,他的人性化视角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真实的第一手的资料,而我们就像法国画家米勒笔下的《拾穗者》那样,将这些繁杂的信息分类整理,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媒体,这不单单是把主题相同的网站作连结,通常博客的主人把自己的个性也都放入其中,这才是博客的精髓所在”。


直播日记: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

    IT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媒体CNet将博客这种松散的高度个人观点视为互联网上的新热点,日本知名博客小岛弘在电子邮件中对记者写到:“日记,生活见闻,思想主张这一切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媒体生活,而不是那些模式化的商业报道”。而博客更具颠覆性的是在试图改变传统的媒体编辑关系,《圣何塞水星报》的专栏作家丹-吉尔默解释到:“目前的新闻业唯一的一条能让作品来到读者面前的途径就是主编和出版商。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迫使作者改变初衷以讨好一部分人。而博客则帮我们将作品直接呈现在最终读者的面前。”

    尽管很多人还在怀疑博客上信息的真实性,但是911事件中诸多当事人的博客站点成为了消息来源,以至于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引述。2002年
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令俄国的博客LiveJournal一夜成名,因为在LiveJournal的博客站点上有一手的“现场报道”。一位在剧院内被绑架的舞蹈演员打手机出来告诉里面的真实情况。原来车臣的绑架者只是希望在莫斯科大街上举行游行以让车臣的战争结束。这和俄国的主流媒体报道不同的消息发布到了LiveJournal上,于是急欲获知人质僵持阶段状况的人们终于能够明白一些绑架者的动机和要求。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alam Pax随着战事的越来越失去控制而变得越来越著名,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远胜过CNN们的摄像机。

     正是六年来博客技术凭借网络的大众传播力量,仅仅依靠并不高深复杂的Blog软件,却延续着有如Linux颠覆微软的路线,博客已经被冠以“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不过博客界最具震动的事件富有戏剧性发生在2002年中,美国参议院的多数党领袖洛特(Trent Lott)发表的一些言论,几乎被所有大型新闻媒体所忽略。但是,却被博客们注意、追逐和传播,使其突然成为全美新闻记者关注的目标,甚至最终导致其辞职,成为博客在新闻媒体方面又一次辉煌的战绩。《连线》杂志的评价说:“博客已经成为传统新闻记者的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提醒即将爆发的不引人注目的突发性新闻。”

    “博客在中国还处在早期萌芽阶段”中国最大的博客站点负责人方兴东不无感慨地说,“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与我们还有距离,但是国际博客们风起云涌的行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除了博客中国外,中国数字部落、风语者也都是国内比较成熟的博客站点,尽管了解博客的人并不多,但是中国的博客们正在努力从地下转向主流。


Google之路与信息垃圾制造者

    5月23日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大学,6月9日的波士顿、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全球博客的领导者们聚集起来召开他们的博客大会,新闻学与博客、为什么博客很重要这样的讲演不绝于耳。而更具意义的是博客们开始讨论如何商业化问题了,俨然是摆出了要将博客应用添上商业佐料的架势,让人想起90年代中期Linux开始商业化的类似情景。不过到底是为利润而博客还是为乐趣而博客似乎已经争论不休。相比倒是Google
更加精明,2月Google默默的并购了提供博客工具的Pyra公司。博客Star Tribune对记者说:“来自博客世界的消息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创造了PageRank独有技术的Google也看到了博客将对信息世界的影响力。与其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海洋中搜索,还不如直接在博客中搜索更有实际意义,我认为Google正是预测到未来技术趋势,才收购博客工具的”。其实大多数的博客主人并没有刻意要让自己的网站击败商业网站,博客的做法本身决定了其在Internet世界上的突出。博客的更新比较频繁,而且出现的内容也比较新,还有博客们往往相互连接。而这些都是搜索引擎计算排名的依据。

    博客风光的同时,信息垃圾制造者这样的高帽子也被扣在了博客头上,仅1月份就有41000人在Blogger站点上创建博客社区。PC Magazine编辑约翰-德瑞克(John Dvorak)就是博客的怀疑者,他告诉记者:“博客们很多时候都是冲动的结果,他们没有意识到要维护这样一个博客站点需要付出的努力,当事情不像一开始想象的那样简单和成功后,半途而废将在所难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