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回故乡,游览的地方,除了自然山水之外,还游览了四川十大古镇中、成都附近的好几个有名的古镇,诸如:邛崃的平乐,雅安的上里,双流的黄龙溪,崇州的街子,大邑的新场,安仁等古镇。现在,先来看看邛崃的平乐古镇。
邛崃不仅有天台山的山水美景,还有一个有名的平乐古镇。
平乐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距邛崃市18公里。古镇历史悠久,人文鼎蔚。是早在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50年)就已形成的集镇,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是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
平乐古镇东临邛崃、成都,西连雅安、康藏。群峦环抱,水秀山清,江畔绿树成荫,尤以榕树为多。
平乐古镇以原生态的川西古建筑和古朴的民风民俗而著称。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穿流古镇,古镇青山层叠,竹树繁茂,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有凸现川西风情的吊脚楼、错落有致的水码头、保存完好的古街店铺,还有横跨白沫江、连接两岸交通的有两座石桥,上游是乐善桥,下游是兴乐桥。精致地展现了平乐古镇的风韵。在古镇区内,我们可以尽情享受都市以外久违的那份古朴和恬静。
乐善桥系七孔石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属人行桥,后改建为公路桥。该桥有"邛南第一桥"之称,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从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此桥的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采用的是桃形,别有新意。这种拱形石桥十分罕见,在川西堪称一绝(如图)。
而今的平乐古镇,只有靠着河边的房子是以前的吊脚楼形式的老屋,街道是青石扳铺成的。其它大部分房屋看得出来是后来经过人为打造的仿古建筑。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历史的足迹——九古(古街、古寺、古道、古桥、古风、古居民、古坊、古堰、古歌)。
平乐因为处处翠竹成林,所以,自古以来就以古造纸业著名,其造纸历史始于南宋,明末清初达到鼎盛。现在保留下来、沿山而建的造纸作坊遗址还有74处之多呢。
这里还是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的地方,我看到古镇里有一个名叫“私奔码头”的小码头。
我们从这里进入古镇。
满池的花彩鱼啊。小朋友最喜欢的。

乐善桥桥头附近的千年古榕。


在白沫江上游的乐善桥上拍下游的兴乐桥。沿江边几乎都是茶坐。胜夏已过,难免冷清了。乐善桥,为善最乐;兴乐桥,高兴快乐。
在白沫江下游的兴乐桥上,拍上游的乐善桥。
拉进镜头(用的是卡片机,不怎么清晰)。那拱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桃形的!
夏天,这里正是玩水的清凉之处。
沿江的古街。
那天运气好,江边的露天戏场,正好有一场免费的民族舞蹈表演。
看完节目,接着逛街,拍片。
古朴的、吊脚楼式的全木结构街房。

逛到这里,我一下子就被这位正临街打(编)草鞋的老太太吸引了!我在她跟前呆了很久,很久。因为,那一瞬间,好像是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我的童年,我仿佛看到我的母亲正坐在我家的那架“草鞋把”上忙碌着。当年,母亲的草鞋打得很巴适(四川方言,好的意思),除了给我们几个孩子穿,还能在街上卖上好价钱,补贴家用。想起当年母亲的艰幸和恩情,我的眼睛被泪水模糊了,最后,我特地买了老人的一双草鞋,我要把它带回北京的家,挂在墙上,让我天天看见它.....。(如图)。
这草鞋,是我童年的那个年代,家乡的老百姓盛行穿着的。那鞋底,通常是用稻草编织,编在草鞋脚面部分的“耳子”,用的是专门的粗线(颜色有黑色(如图中这双),兰色,白色、红色等彩线)苎麻或竹麻(现在已见不到了的、一种用竹子制成的麻)。还有另一种草鞋,鞋底和“耳子”都是用竹麻编的,称之为“麻窝子草鞋”,比一般的草鞋更结实耐穿。那年代,老百姓把便宜的草鞋,旱天当鞋,雨天防滑。当然有钱人是不会穿它的。别小看了这草鞋,想当年,300万川军壮丁出川抗日,就是脚穿这种草鞋,奔赴疆场杀鬼子的!(见相关博文)。现如今,在有玩水条件的景点和古镇,是游客们穿在脚上戏水访滑的好东东。10元一双,老人家的生意不错。
那天,还有一种让我回到童年的小吃——小木炭火炉烤玉米馍,当我一眼看见它时(如图),立马来了强烈的食欲,口水都快流出来啰。

平乐,平乐,平安快乐;乐善桥,为善最乐;兴乐桥,高兴快乐!布衣以此祝福朋友们,在新年的一年,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乐,乐,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