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部风靡世界的畅销书,也是我曾经看过的一部著名的美国电影。可彼廊桥遗梦,并非此廊桥遗梦,这里要说的是我的廊桥,我的遗梦。
这是我家祖上的一段久远的故事。
我的曾祖父陈世芳,清代举人(系清代翰林院、光绪的启蒙老师之一、伍嵩生,伍山长的外甥
),官职六品, 曾被当朝(同治年间)委任为四川省三台县县令。据母亲讲,当时已经为他配备齐了县令的全套行头和人员,
如大印(我曾经见过),官服,大轿,轿夫等等,只等他走马上任。但我曾祖父并没有马上去三台县上任,因为他,唯恐在往后的任职期间,判案倘有不慎或差错,会有损他的德行,便立意在上任之前,
给本地父老乡亲做一些好事、善事。在他看来,这行善积德的事,莫过于建桥修路了。于是就卖掉了自家大部份田产(因为田产本来就不多),
决定在我家大门前方约500多米处的小河上,兴建一座廊桥(当地俗称“桥楼子”)。这条河大约有50多米宽,是大邑县与崇卅的分界河。也就是说,大邑这边去对岸、约一公里处、属崇州管辖的东关场赶集的必经捷径。同时也是崇州那边的人,来这边的大邑县城赶集的必经之路,就因为隔着这条河,小河两边的村人要去对岸的东关场,大邑县赶集,往往不得不绕远道或涉水,很不方便。所以曾祖父此举深得人心。据说开工时有不少人自动来捐助沙石木料,峻工后又有很多人前来送匾/送对联表示祝贺。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家堂屋大门上方,曾有一道约有
3米x1.5米、 书写着“为善最乐”四个鎏金大字的、黑漆大横匾,(痛惜该金匾已经没有了)。而那堂屋内陈列有许多付对联,都是廊桥竣工时,前来庆贺的宾客们送的。此桥命名为“桂蘭桥”,乃取自曾祖父之名陈世芳,“兰桂腾芳”之意。该廊桥长约50多米,宽约4米,高约3.5米,除桥墩和两头的桥头堡是用沙石垒成的的石阶之外,全桥都糸木质结构。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廊桥的横梁上、和廊桥顶部及顶部两侧都有彩绘图案,有故事,有戏曲,有典故,也有山水花鸟鱼虫之类,与颐和园的长廊非常类似。不同的是:1.该廊桥桥身两侧边缘的连续长坐凳,要比颐和园长廊的高许多(离桥面约有半米高,齐腰)、也宽许多,是用非常结实的整木搭建的,为的是方便背重物的行人坐在那里卸背息脚。2.为保証安全,在其两侧边的连续长凳外侧,从桥面至桥顶采用了一列全封闭、长木条围栏结构。3.桥面是用非常结实的厚木板横向铺设的,而且在桥面中间,又铺设了两条高出桥面、宽度约50多公分的竖向整木,以便推独轮车(当地叫"鸡公车")的人行走。可是,据母亲说,当廊桥落成之后,曾祖父设等去三台县上任,就因操劳过度染病,一病不起,
与世长辞。
这座曾祖父远在清代同治年间所建的美丽便捷的廊桥,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洪水冲垮。现如今美丽的“桂蘭桥”虽然已经不在了,但这座当时远近闻名的廊桥和曾祖父的美德,已成为他的子孙后代及当地百姓永久的缅怀和记忆。
我还记得:那绚丽多彩的画廊,那夏季桥上卖茶水和凉粉的小摊,那在桥上乘凉的、聊天的、息脚的行人,
还有那嬉戏玩耍的孩童,伴着桥下的潺潺流水,阵阵清风.....。甚至还有那清晨, 我去东关中心小学上学路过时曾经见过的、在廊桥上过夜的乞丐(廊桥为他们遮风挡雨)等等、等等,都己永恒地刻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中,又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的梦境里。
啊!桂蘭桥,我的廊桥,我的遗梦.....。
可惜当年没有条件留下一张这座美丽廊桥的图片。所幸这座留在我记忆中的廊桥“桂蘭桥”,与颐和园和北宫国家森林公园所见的长廊非常类似,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是......。(如前所述)。
当我第一次看到颐和园的长廊时,惊奇地发现,“桂蘭桥”与颐和园的长廊是何等的类似。

“桂蘭桥”的桥头顶檐、桥顶结构和盖瓦与北京的
北宫国家森林公园的长廊又非常类似。



这座美丽的廊桥已不复存在,当时也没有条件留下它的任何完整图片,以下两张照片是我2002年4月份回家探亲时拍摄的“桂蘭桥”遗址。(是由原胶片旧片用扫描仪翻版的)。
我站在地处大邑地界这边(西岸)的石阶上。旁边,乡亲们晾晒着刚收割下来的油菜籽。对岸的石阶和桥头堡上,同样也有。

四月份的河水很小,我通过临时搭在河里的木板桥到对岸(崇州地界),席地坐在小河滩上,抬眼望着对岸我的故居(我的两个长兄仍住在那里),思绪万千......。

下面三幅图片,是我侄孙拍摄的。


我的老家(出生地),就在这郁郁葱葱的翠竹林里。

是的,籍助于我曾经在颐和园和北宫森林公园所拍的长廊照片,似乎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我的廊桥,我的遗梦.....。
我心中永远铭刻着那道《为善最乐》的扁额,那是曾祖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缅怀可敬的曾祖父,让《为善最乐》的美德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