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回忆录——《那些年那些事》作序

(2012-07-02 21:06:19)
标签:

30年代人

回忆录

杂谈

分类: 回忆录
    
   人到老年,爱怀旧。往日听说过、见识过和经历过的人和事,那些年轮的记忆,总是不时地湧上心头,剪不断,抹不去。

   我们在回忆,回忆那昨天,前天,那些年,那些事.....。
  
   像我们这一代、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人,一路走来,走过民国时期 11年,又见证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甜酸苦辣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无不历历在目。但我不会谈政治,因为没那个水平,谈不好。我只是想记录下我走过的、斑斑点点的人生足迹和沉积在我心灵深处的那些年那些事。其中,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喜、有忧;有苦、有乐;有亲情、有友谊;有信仰、有激情;有阳光、有阴暗;有真诚、有虚伪;有积极、有消极;正确、有谬误;有成功、有失败;有理性、有荒唐;有自觉、有盲从;有斗争、有残酷:有清醒、有困惑.....。我想,这一切的一切,前人所走过的路所留下的印记,若是能够把它写出来,留下来,也许,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多少会有一些启示和益处吧,但愿。

   所以,我的文字,只不过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所处时代的某个侧面的如实记录,或者是一些对人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而已。它不一定是人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但那的确都是久久怀记在我心中的故事。
   没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恐怕也不能一篇接一篇连续不断的写,多半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想起什么,就写什么。
   .......。
 
   我出身在成都郊县农村,一个自耕中农家庭(父輩),不过,若是追朔我的家史,祖祖輩輩虽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但又都是识文断字、多少沾了些书香气的人家。田地不多,不算富裕,在年景好时,靠自己的劳动,还不至于饿肚子。
   但我出生的年代(1938年),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四川虽不是战场,但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担负着人力物力补给的重担,加上那些可恶的、发国难财的贪官污吏(这些民族的蛀虫和败类任何年代都是存在的),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简直就喘不过气来。加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刚满一岁时,就痛失父亲,母亲只身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孤儿寡母,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幼年丧父的我,有的是苦难、辛酸的童年。
   当我年满11岁的时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拿当时的话来说:"解放"了!正面临失学的我,好比是如鱼得水。凭自己的成绩,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大襟粗布衣服和袢鞋(甚至草鞋),没花什么钱,土里土气的走进了原来连想都不敢想的大邑女子初级中学的大门 (那年代,根本就不会被人笑话或看不起)。 而且,得藉于当年的人民助学金制度,顺利的完成了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业。1961年于成都、电子科大五年制(那时大学本科都是5年制)毕业后,又得利于国家的毕业生分配制度,留校任教。在学校工作了13年(不过,中间经历文化大革命,实际学问的有效时间大打了折扣)。之后,就是照顾夫妻关系,于1973年调离电子科大,到北京我爱人的单位从事科研工作,直至退休。
    回顾几十年的人生之路,生活历程,对我个人来说,虽说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不值一提,但在感情上、心灵深处,当我记起那些年,那些事的时候,真的也禁不住风起云涌,感慨万千.....。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希望,我留下的“脚印”,我的如实记录,能给后人有一点点启迪或借鉴,而对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能够引以为戒,再不要重蹈覆辙,这也许就是我之所以要写回忆录的初衷和动力吧。
    
    从何说起呢?大体上还是由远渐近吧.....。
 
    下一篇是“我的廊桥,我的遗梦”——曾祖父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