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皇帝讲学的场所。
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那个时代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就算是光宗耀祖了。
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就曾做过国子监的祭酒。现如今还有他亲手栽植的柏树呢。
国子监的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东为孔庙,西为国学(国子监),符合“左庙右学”的规制。游罢孔庙,就自然而然地来到了国子监。
国子监已成为京城历史文化类的旅游景区。占地面积2万7千多平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其中轴线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的两侧有“四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P1:太学门(二门)

P2:
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背两面分别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匾额,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盖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
P3~P11:国子监的中心建筑
辟雍,是北京“六大宫殿”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现存的古代“学宫”。辟雍古制曰“天子之学”,是专为皇帝临雍讲学而建的殿堂。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刘墉、和珅等负责设计建造,辟雍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17.7米。其建筑风格独特,规制极高,为四角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殿内无梁柱、穹隆彩绘天花顶、鎏金宝顶式方型殿宇。大殿前檐高悬乾隆帝御书“辟雍”匾额。大殿四面开门,并设六级台阶,周廊环绕;周廊外环是水池,水池四周护有汉白玉石栏,环绕成圆。大殿的东南西北各设有一石桥通达辟雍四门,形成外圆内方格局。园池碧水又构成“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圆地方”,流传教化之意。殿内的彩绘天花顶上、北南东三面分别悬挂乾隆、道光、咸丰三帝御书书匾。清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皆在此讲过学。殿中设置的宝座、御椅、御案、五峰龙屏等皇家器具,皆为当年乾隆“临雍讲学”时的原物。每到皇帝“临雍”视学,由国子监的祭酒讲经,皇帝作“御论”,全监职官、学生围辟雍四周观听。皇帝“临雍”后,由国子监刊刻“御论”,颁发在京各衙门官学及各省儒学学习。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辟雍北面的彝伦堂是藏书传经授业场所,原是元代国子学崇文阁。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兴建之前,皇帝到国子监视学,均在此设座。“彝伦堂”匾也为康熙皇帝御笔。
堂前有四厅:东为典薄厅、绳愆厅,西为典籍厅及博士厅,为国子监的管理机构。

P13:国子监中“晏伦堂”前的孔子行教像(背面)。两千多年来的历史风云,孔子的地位从“孔圣”到“孔老二”,可谓大起大落,今朝得见如此人潮,不知孔子在天之灵作何感想?当今世人又有何正见正解呢?

国子监和孔庙内也有不少几百年的古柏,格外引人注目。其中有一株位于孔庙大成殿西侧的古柏,相传明代的奸相严嵩替代嘉靖皇帝前去孔庙祭孔,当他走到树下时,突然掉下一枝树枝,正巧掀掉了严嵩的乌纱帽。于是就有“柏树有知”,“除奸柏”的传说。
P14~P16:触奸柏

P15

P16: 但见苍劲的古柏树干下部,有一块酷似人头像的硬疤痕,被世人嘲笑为严嵩。

P17~P19:国子监和孔庙中数百年的古柏还有好多,望而钦叹。
P18

P19
P20~28:
国子监街街道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老街道之一,那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老槐树、亭亭如盖的绿阴笼罩着的低矮古老的房屋等等,都展现了老北京街道的风貌。这条街在孔庙和国子监建成后就开始形成,迄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了。
P21 ,P22:国子监街街上的民居
P22

P23,24: 啊,这里有一家“老北京兔爷”小店。

P24

P25~P27:该店吸引了一些游客,她们正在自己动手,亲自尝试制作一个“小兔爷儿”(在预制好的泥胎上彩绘),外孙女明明也来了兴趣(右一)。

P26
P27:聚精会神,一丝不苟。

P28:“看,我完成啦”。


(每周一博,周二更新)